•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高質量發展故事匯|創新實踐“人文經濟學”——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

2025-10-29 20:01: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連接著一個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

  今日之中國,很古樸也很時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新國潮’,消費市場掀起‘中國風’,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相得益彰。”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做客人民日報“高質量發展故事匯”欄目時說,“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現代生活

  戴斌列舉了這樣一組數據——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4.91億人次,文創產品銷售收入34.28億元;全國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9.14萬億元,營收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國內居民出遊56.2億人次,總花費5.8萬億元。文旅融合出新出彩,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9月30日,故宮博物院推出“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大展。“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大潮中應運而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與時偕行,故宮博物院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更煥發出時代的光彩。”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說。

  故宮及其藏品,蘊含著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無論是‘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還是跨界合作的多元探索,我們始終堅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朱鴻文舉例,“數字文物庫”里,有15萬多件文物的高清圖像,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全景故宮”實現隨時隨地遊覽四季變換的紫禁城;《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 故宮》《只此青綠》《故宮之聲》《甪端》《貓神在故宮》等文藝作品,讓莊嚴的紫禁城變得親切可感、生動鮮活。

  戴斌表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這些年,各地博物館“花式整活”,為廣大觀眾帶來生動、立體、鮮活的文化體驗,不僅點燃了“博物館熱”,將文化的燈火撥得更亮,同時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現代生活,將文化存量轉化為消費增量,不斷激發文化和旅遊市場的澎湃動力。

  把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

  文化的力量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同時,經濟發展也為文化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拓展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推動文化產業在規模增長和品質提升的基礎上創新前行,有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消費驅動、文旅融合、科技賦能,如何進一步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福建武夷山,廣大科技特派員走出實驗室,深入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福建省南平市科技特派員鄭玉成就是其中一員,“我們青年科技特派員要做的,就是扎根茶山,把祖輩‘看天做茶’的經驗,轉化為大數據模型;創新制茶工藝,幫助老鄉建設綠色生態茶園;搭建無人機‘空中茶路’,省時省力為茶青鎖‘鮮’。”

  “一茶興百業”,茶科技、茶產業快速發展,讓茶農腰包更鼓了、日子更美了,茶文化也跟著火了起來,以更鮮活的姿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多人因為茶認識了武夷山、來到了武夷山。

  “實踐證明,經濟對文化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可或缺。”戴斌表示,新時代新徵程,我們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提升文化引領和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打造新場景、新空間、新產品、新業態,在傳承創新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賦能經濟,經濟彰顯文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新時代的人文經濟學,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初衷。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各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以文立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今夏爆火的“蘇超”給出了答案。

  據國家體育總局8月19日公布數據顯示,蘇超單場上座超6萬人,帶動江蘇全域多場景消費380億元。“我們要做的,不只是讓人來,更是願意留。”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鐘蕓菲說,在蘇州,文化是流動的煙火氣,是鮮活的日常,“我們用文化織線,一針一線,繡出的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當年輕人覺得‘老城有意思’,當老居民覺得‘生活有滋味’,這座城,才算真正‘活’了起來。那煙火升騰處,正是人們的幸福落腳地。”

  “人”是人文和經濟學的結合點。“新時代的人文經濟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不斷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戴斌說。

  戴斌表示,新時代新徵程,各地要堅持深入研究人文經濟學,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繼續推動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浸潤人心的文化力量;找準文化消費增長點,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文化軟實力;更好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踏上新的徵程,讓我們共同寫好‘人文經濟學’這篇大文章,奮力作答‘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的時代命題。”戴斌說。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