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理響中國】解碼中華文明 | 從未停更的大地史書——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

2025-10-29 16:12:00
來源:宣講家網
字號

  要問2025開年最出圈的神作?必須是《哪吒2》啊!

  不僅票房突破150億,在海外也掀起觀影熱潮。

  不信你看,中國網友還在玩梗“急急如律令”怎麼翻譯,

  一些外國觀眾已經開始邊看電影邊學中文了!

  他們驚呼原來漢字這麼方便:

  3500個常用字一脈相承,從古用到今;

  給新事物命名,只需字與字排列組合就能輕松拿捏。

  其實,這一切還得歸功于,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從未斷檔,具有突出的連續性。

  世界古文明賽道上曾經有多位種子選手,

  為何只有中華文明,能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

  今天就讓我們來嘮一嘮中華文明這五大特性之首——連續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

  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

  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

  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

  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現在,就讓我們“閃現”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

  VR技術完美“復刻”了原始人的日常生活:

  我們也倣佛在瞬間穿越70萬年的時空,

  站在了中華大地歷史軸線的遙遠一端。

  若是繼續追溯至百萬年前,

  雲南元謀人已經留下了早期人類的足印。

  如果撥動時間轉輪,來到一萬年前,

  湖南玉蟾岩遺址就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水稻,

  北京東胡林人也已在北方培育出粟,

  農業萌發、文化勃發;

  五千多年前,

  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地的祖先也相當給力,

  他們興建城市、興修水利、興造陵墓,

  集齊“城市、階級、王權和國家”三件套,

  中華文明大幕正式拉開。

  你知道嗎?這可不是我說的,

  而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創造性結論,

  它提出了判斷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

  到了四千多年前,中國邁入王朝階段,

  夏人頒布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商人用甲骨文刻下禱詞,

  周人以青銅禮器鑄就最初的文化認同感;

  直到秦並六國,大一統時代昂揚登場;

  漢承秦制,奠定恢弘盛世根基。

  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為中華文明掀開嶄新篇章,

  王羲之揮毫《蘭亭集序》,《世說新語》記錄名士風骨,

  此後,唐詩開闊、宋詞雋永、元曲鮮活、明清小說深邃,

  共同匯聚成中華文脈的壯麗磅薄。

  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就在這些文物與文獻的燭照下,

  于鞏固中不斷發展,綿延不息。

  這條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

  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中國”一詞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就出現了。

  更成為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重要標志。

  當然,除了上面說的,這一重要論斷還有不少例證!

  這就為大家介紹其中一位“頂流”。

  那就是2024年7月申遺成功的北京中軸線。

  它全長7.8公里,故宮、國博在這里跨時代同框,

  歷代的文化遺存更是數不勝數,

  堪稱“中式審美天花板”。

  它親歷了七百多年的時代風雲,

  是生長在大地上的“史書”。

  現在,見證歷史的中軸線還在南北延伸,磅薄生長。

  向北——鳥巢、水立方,盡顯雙奧之城開放襟懷的榮光;

  來到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深藏文脈,

  往南——“新國門”大興國際機場如同金色鳳凰、展翅欲飛。

  城市古老的縱坐標,續寫著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故事。

  今天,這份連續性在你我身上繼續綿延,

  讓我們依然享受著這種饋贈,

  也成為文明的傳承者,

  讓這束照耀過漢唐千里江山的光,

  穿透時空、輝映天地,

  在新時代,繼續點亮文明的萬里徵途。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