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如何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安享晚年?來看新疆的實踐與突破

2025-10-29 10:07:00
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
字號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李琳

  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推進,截至2024年底,新疆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60萬人,佔全疆人口總數的13.7%。

  龐大的老年群體背後,是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如何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安享晚年?記者近日走進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探訪適老化改造家庭、對話業內專家,探尋新疆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實踐與突破。

  社區養老:從“有”到“優”的升級

  10月24日,庫車市城南街道禧源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居民接受AI智能生物共振能量艙理療。王紅麗攝

  早上8時,庫車市城南街道禧源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食堂里,麥香與奶香交織。78歲的張桂蘭走到智慧終端前,人臉識別10秒內完成身份核驗與補貼關聯,端走一份熱牛奶、現烤瑢加水煮蛋的早餐。這份市場價6元的套餐,經政府補貼與老年折扣後,她僅需支付1元。“在這里吃飯熱鬧,還能和老姐妹聊聊天。”張桂蘭的話,道出了不少社區老年人的心聲。

  居家養老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選擇,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成為各地共識。記者調查發現,當前社區養老普遍面臨服務供給同質化、需求匹配精準性不足、適老技術適配度不高的問題。在禧源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運營初期,只能提供基礎休閒娛樂,無法滿足老年人康復理療服務需求。老年餐也因定價低、受眾窄,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運營壓力陡增。

  破解困境,需政策與創新雙輪驅動。2023年起,新疆連續三年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體係建設納入自治區民生實事,“建設100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連續兩年列入清單,按助餐、助潔、助醫等“六助”功能推進建設。截至2024年底,全疆已建成1.1萬個老年助餐服務點,基本實現有需求老年人就餐全覆蓋。

  “老年人需求在哪里,服務供給就跟到哪里。”禧源社區黨委書記王波說,社區積極探索“政府支持+智慧賦能+品質優化”模式,推動日間照料中心從“能運營”向“運營好”的轉型升級。

  在康養區,引入的機器人理療師、AI智能生物共振能量艙等智能理療設備,成為老人的“新寵”。居民艾斯卡爾·依布拉音患有慢性關節痛,如今不再每月奔波去醫院,“走幾步路就能去做理療,疼痛明顯減輕。”這里日均接待老人20余人次,成為社區醫防融合的“健康驛站”。

  助餐方面,構建“三方合力”機制,政府落實餐補、免費提供場地並按民用電價收費,運營方推出60—80歲老人6—8折階梯折扣,服務端通過智慧係統定制軟爛餐、低糖餐,還為行動不便者上門送餐,每月公示運營臺賬接受監督。

  “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掏一點,保障了餐廳可持續運營。”王波說。

  居家養老:讓專業服務延伸至“床邊”

  10月22日,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建國路220號院“爸媽食堂”,轄區居民在就餐。努爾艾力·圖爾蓀攝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當前家庭養老的普遍焦慮。

  如何將專業養老服務送進失能老年人家中?近年來,新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制發《自治區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把服務送到困難老年人身邊;通過試點“家庭照護床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措施,將專業化養老服務延伸到失能老年人家庭。

  焉耆回族自治縣四十里城子鎮店子村73歲村民買合木提·托乎提,因失明常年居家。在民政部門指導下,他申請了免費適老化改造——衛生間鋪了防滑地板,臥室加裝護欄,門口臺階改成緩坡,還配備了洗浴坐凳和智能健康監測設備。“現在居家安全性高了,緊急情況還能一鍵呼叫,生活質量也提高了。”買合木提說。

  買合木提感受到的改變,源于新疆加快實施“十四五”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作。針對經濟困難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居家養老難的痛點,“十四五”以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爭取2116萬元項目資金,建立“摸排—評估—設計—施工—驗收”全鏈條流程,圍繞室內行走、如廁洗澡、廚房操作、居家環境、智能監護、輔助器具6大場景,制定“一戶一策”方案,將防滑處理、扶手安裝等7項列為必選項目,23項作為可選項目適配個性需求,現已完成3500余戶家庭改造、建成1972張養老床位。

  在奇臺縣,偏癱老人巴提汗·拜爾卡的家煥然一新:可升降護理床、防滑墊、衛生間扶手、緊急呼叫器一應俱全。該縣實施的經濟困難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家庭養老床位建設項目,以人均不超過5000元標準進行改造,讓一張張“養老床”嵌入了智能監測設備、配備了康復輔具,串聯起專業機構的上門醫護、日常照料和緊急響應,把專業養老服務“搬”進了老年人家里。今年,新疆進一步明確,符合條件的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每年可享受不少于36次上門服務。

  文化養老:填補“精神空白”破解“數字困境”

  10月23日,在新疆老年開放大學奎屯分校老師指導下,奎屯市烏魯木齊西路街道聞鶯園社區居民學習編織。周康攝

  “送完孫子就沒事幹,刷短視頻刷到眼睛疼。”69歲的劉女士從鄉鎮來到烏魯木齊後,因環境陌生、缺乏社交,沉迷手機短視頻,近日因眼壓增高、患上青光眼就醫。無獨有偶,王先生也坦言自己愛刷直播“停不下來”,兒子不得不給他的手機設置“青少年模式”。

  記者採訪發現,老年人沉迷短視頻,背後是社區支持不足、代際互動缺失、公共文化空間有限等因素。如何填補老年人的“精神空白”?新疆從“數字助老”和“老年教育下沉”兩方面發力。

  在數字適老化方面,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依據中央網信委相關綱要,推動制定《網絡安全管理條例》《網絡文明建設條例》等涉老法規,依法處置涉老網絡謠言、保健品虛假宣傳、電信詐騙等違法信息,開展網絡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治理。2025年新疆“敬老月”期間,還專門推出“銀齡數字生活”主題活動,幫助老年人安全、便捷使用智能設備。

  老年教育資源下沉則讓更多老年人找到“精神歸屬”。2024年起,新疆老年大學開展“老年教育進社區”活動,在35個社區、7個養老院設教學點,開設舞蹈、聲樂等課程;新疆老年開放大學依托各地州市開放大學、街道社區等,建成“自治區—地州市—社區”三級辦學體係,設立18所分校和多個教學點,累計服務線下學員5萬人次、線上學員超8萬人次。

  64歲的丁玲所在的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南緯路街道青海路社區,今年7月開設了舞蹈、書法、演講、花草種植等課程,她堅持學習至今。“現在每周都盼著來上課,精氣神更足了!”她說。

  自治區黨委黨校(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阿不都克優木·薩拉木認為,深入實施完善基礎設施、豐富服務內容、優化養老環境、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舉措,既是新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具體實踐,也為夯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對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必須長期堅持、不斷深化。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