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與鄉村,何以雙向奔赴(青年觀)
當城市霓虹的光影逐漸模糊,鄉村田野的泥土氣息愈發清晰,一場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熱烈上演—一批批青年以知識為犁鋤、以夢想為動力,在鄉村的廣闊天地中耕耘夢想、揮灑青春。他們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新農人”成長為“興農人”,共同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有人說,年輕人回到鄉村,是選擇了退路。然而,無數人用精彩的青春故事證明,鄉村天寬地闊,“歸去來兮”,不是退守,而是奔赴。
湖北90後返鄉青年趙聰,在藕塘里摸爬滾打,曾因挫折崩潰大哭,如今用直播將洪湖蓮藕銷往全國;甘肅隴南青年趙武強,看準家鄉特產機遇,帶動農民標準化種植核桃;吉林海歸青年曹曦,採用鴨蟹稻共生、綜合利用牛糞秸稈等方式,回到家鄉打造生態田園綜合體,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鏈……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鄉間田園小徑也是通向人生夢想的大舞臺。
還有人問,年輕人回到鄉村,能幹得好嗎?返鄉青年在田間地頭的耕耘與收獲,給出最生動、最有力的回答。
當下年輕人回到鄉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養殖,而是通過跨界融合,為鄉村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有的熟練運用物聯網、大數據、AI等,實現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的華麗轉身;有的把新潮想法、有趣玩法和農業結合,實現與文化、旅遊、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有的發揮“頭雁效應”,帶領鄉親們“抱團發展”,實現規模化經營……用知識打破城鄉界限,用創新拓展鄉村產業,用擔當凝聚發展合力,他們以實際行動回答了外界的疑問,也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動能。
也有人擔憂,年輕人回到鄉村,未來怎麼辦?這份擔憂的背後,是對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能否持續的深層追問。
其實,這場雙向奔赴的本質,是青年與鄉村的相互滋養、相互成就。對青年而言,鄉村是廣闊的舞臺,是他們將知識化為實踐、將抱負變為現實的沃土。那里的山水田園、淳樸風情,更是滋養心靈、安放理想的港灣。對鄉村而言,青年是活力的源泉。他們帶來的新理念、新技術,不僅推動了鄉村的產業升級,也為鄉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要讓這場雙向奔赴成為常態,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要進一步為廣大青年搭建有所為、能作為的廣闊平臺,讓青年在鄉村留得下、幹得好、有奔頭,才能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奔赴田野,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廣闊天地中大展身手。
青春與鄉村雙向奔赴的故事,是奮鬥者的故事,更是新時代的故事。當青春與鄉村相遇,當夢想與泥土交織,這片古老的土地正煥發新的生機。那些在泥土里播下的青春種子,終將長成參天大樹,結出累累碩果。
這場雙向奔赴,讓青春與鄉村相互成就,也用奮鬥的昂揚旋律,奏響不負時代、不負人民、不負華年的青春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