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遊記堶 “China Travel”爆火,“科技+文旅”何以驚艷全球?

2025-10-28 15:52:00
來源:國際在線
字號

  “來中國之前擔心語言溝通問題,我還特意下載了翻譯軟件,現在看起來這個擔心多余了。”這是西班牙旅行博主烏納努埃在浙江體驗了專為入境遊客提供服務的旅遊小程序“嗨遊Zhejiang Travel”後發出的感嘆,流暢的AI翻譯、堪比導遊的貼心服務令他驚訝。該小程序不僅能提供附近景點及推薦理由、路線規劃、特色看點,其“即時互譯”功能還支持與景區工作人員實時對話。

  隨著中國數字技術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從智能導覽到沉浸式體驗,諸多創新場景正通過外國博主的鏡頭和外媒的筆觸,成為國際社會感知中國的新窗口,“太智能”“太先進”成為海外受眾的高頻評價。

  智能導覽成“貼身旅伴”,科技賦能文旅新體驗

  在“China Travel”的浪潮中,多語言智能服務係統成為不少外國遊客的剛需,而中國的技術實踐也正在重塑旅行體驗。

  不久前,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有著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血統的文化體驗旅遊博主愛琳,通過“文旅智能伴遊”人工智能係統制定了在天津的文化旅遊攻略,飽覽這里的“河海津韻”。智能科技不僅讓她沉浸式感受到這座城市的風景,還能快速規劃旅行路線,為她節省了很多時間。愛琳說,“中國旅遊景區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服務正在成為新趨勢,大幅提升了海外遊客暢遊中國的旅行體驗。”

  埃文·凱爾使用誇克AI獲取實時英文講解

  美國小夥埃文·凱爾在廣州的體驗同樣典型,借助誇克AI的多模態技術,拍攝粵劇博物館藏品便能獲取實時英文講解,秒懂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工藝技藝等。他還用誇克AI相機拍蝦餃,研究配料做法,跟著AI提供的步驟現學現做。

  法國博主體驗AR眼鏡的視頻截圖

  杭州良渚博物院的AR眼鏡體驗讓法國博主“@法蘭西小欣欣”著迷,戴上AR眼鏡就能看到文物在眼前“飛舞”、用AR講解器掃一掃就能聽到歷史知識“開口說話”,這種虛實融合的非遺展示讓她反復感嘆“很真實”“好神奇”。

  產業變革:外媒眼中的“中國范本”

  中國“科技+文旅”的實踐已形成全鏈條創新生態,這一趨勢被外媒視為行業轉型的風向標。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報道《中國無現金支付便利度再升級——我甚至能喝到無人機送來的珍珠奶茶》的截圖

  一位來自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的記者在中國旅行時,用微信支付WeChat Pay和支付寶Alipay體驗了掃碼無現金購物,還親自體驗了“無人機送奶茶”的情景。記者在《中國無現金支付便利度再升級——我甚至能喝到無人機送來的珍珠奶茶》報道中寫道,有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來中國的遊客不需要使用現金,即使在街頭小販那里也是如此。“說實話,這操作簡單到讓我不禁會想,這會不會就是支付係統的未來?”談及無人機送外賣的使用體驗,報道中記者打趣道,“那份奶茶完好無損,一滴都沒灑。”

  據多家機構披露的2025國慶中秋假期交易數據顯示,境內外跨境支付業務顯著增長,出境支付網絡覆蓋不斷拓寬。支付數據背後,是免簽政策帶來的入境遊熱潮,也是支付行業互聯互通的必然結果。

  此外,無人機送外賣在中國也早已不是新鮮事,目前美團、京東、餓了麼等國內多家外賣平臺都在無人機配送領域進行了布局。以美團為例,自2017年開始試水無人機配送服務,截至2025年6月底,美團無人機已開通64條航線,累計完成超60萬訂單,其中一單僅用時6分37秒就將一杯熱梨湯送到北京八達嶺長城上的降落點。

  美國《旅行和旅遊世界》網站報道,中國已成為無人機技術開發與應用的全球引領者,政府正積極推動無人機在物流、旅遊和應急服務等領域的應用。隨著無人機物流網絡的持續擴展,其必將在中國乃至全球旅遊業未來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無論是運送餐食、醫療物資還是應急救援物資,這項技術正在重塑運輸模式,特別是在傳統運輸難以覆蓋的區域。

  俄羅斯Kam24網站一篇題為《科技讓中國的旅遊業更加吸引人》的報道認為,中國正在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旅遊國家之一。中國的創新技術、獨特的文化舉措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基礎設施項目正在改變傳統的休閒度假方式,為遊客提供與眾不同的體驗。該報道還介紹,在中國一些知名景區,遊客可以使用外骨骼機器人,幫助他們更容易地攀爬復雜的山路。

  西班牙《阿斯報》題為《邂逅外骨骼機器人,美國遊客驚嘆逛中國公園“無需行走”》的報道截圖

  無獨有偶,西班牙《阿斯報》一篇題為《邂逅外骨骼機器人,美國遊客驚嘆逛中國公園“無需行走”》的報道稱,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位美國遊客驚訝地發現,該景區引入外骨骼機器人作為登山輔助設備。此舉正是中國大力推行“無障礙旅遊”、服務行動不便人士的體現。該設備由中國一家公司開發,依托倣生關節與AI算法,可為使用者提供30%以上的腿部助力以大幅降低登山疲勞感。

  除了傳統旅遊方式的改變,通過科技賦能旅遊景區的發展,中國“保護與體驗並重”的理念也獲得了外媒的高度認可。

  巴西《請看》周刊記者發現,在中國的一些景區,遊客穿行于茂密的森林小徑或岩石峽谷時,正被地下埋設的立體感知係統、具備面部識別功能的高清攝像頭,以及能預判行為的人工智能係統默默陪伴,“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里的場景,但在中國,越來越多的智慧景區正成為普遍現實。”

  在湖南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石柱群間和險峻步道已埋設了地下傳感器,實時測繪遊客踩踏模式以識別土壤侵蝕風險,人工智能係統則動態優化訪客流量。在重慶金佛山景區,遊客掃碼獲取的二維碼會根據其偏好規劃路線:推薦人少的步道、預估徒步耗時、推送天氣預警,甚至標注最佳拍照點。巴西《請看》周刊在報道中特別強調,上述案例堪稱“自然與算法融合”的典范案例。

  隨著“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大、跨境支付網絡持續拓寬、文旅景區智慧升級的多重賦能,中國“科技+文旅”的創新探索正加速向更深層次推進。未來,當更多融合了文化厚度與科技深度的“中國創新”不斷輸出,“China Travel”不僅將持續驚艷世界,更將為全球旅遊業的轉型發展提供可借鑒的“中國范本”。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