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從長江之美與湖北之變,看“何以中國”

2025-10-28 14:52:00
來源:湖北日報
字號

  湖北擁江伴水,26座城市枕江而興,1062公里的長江徑流,繪就了“千湖之省”的靈秀長卷。

  10月27日,“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漢啟動。啟動儀式上,專家學者及行業領軍人物圍繞“文化長江”“開放長江”“生態長江”和“長江新時代”等內容進行主題分享,用長江之美與湖北之變的生動實踐,深刻回答“何以中國”的時代之問。

  “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武漢啟動。(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講好文物里的長江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從長江邊發掘的文物里,我們看見更多真實的歷史。

  在“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省博物館副館長楊理勝與大家分享雲夢睡虎地秦簡背後的故事——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郢都。秦楚戰爭的前線正是今天的雲夢,雲夢睡虎地秦簡主人“喜”就生活在那個年代。

  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楊理勝與大家分享雲夢睡虎地秦簡背後的故事。(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喜’不在雲夢長大,是從陜西遷徙而來。”他說,雲夢鄭家湖墓地的考古發掘顯示,多數墓主來自關中及其周鄰地區。這說明,秦朝一統天下前,民族融合正快速進行。秦楚之後,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化最終同北方文化融合,成為水平更高、范圍更廣的漢文化。

  簡牘越千年。只有將這些珍貴的文物保護好、整理好、研究好、闡釋好、宣傳好,才能讓它們煥發新的光彩。

  活動啟動儀式現場,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介紹,截至目前,荊州博物館已出版戰國秦漢簡牘研究專著《楚係簡帛文字編》等10余部,發表《湖北荊州王家嘴M798出土戰國楚簡詩經概述》等簡牘學研究論文數百篇,長江邊的傳奇故事飛入更多尋常百姓家。

  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介紹荊州楚簡之最。(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大江大河包容萬象

  萬里長江,包容萬象,深深吸引著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

  22歲的顏淵來自埃及,曾在“2024年中南五省高校博物館講解比賽”中獲二等獎。

  “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在長江邊生活了2年的顏淵說,“中國和古埃及一樣有數千年的文明史,長江和尼羅河一樣都以寬廣的胸懷孕育了輝煌的文明。”他說,長江給湖北帶來的開放性,讓人倍感親切。

  在這里,他很自然地適應、共情,成為家住長江邊的一員,“期待未來能為兩條大河的對話作貢獻。”

  來自塞內加爾的郭飛龍是一名歷史學博士,他非常喜歡武漢的“里份”,那是武漢特有的民居建築形式。

  活動啟動儀式上,郭飛龍說,“里份是我了解武漢、了解湖北的鑰匙。”

  俄羅斯姑娘艾思嘉,課余時很喜歡逛街、旅行、打卡。一身漢服的她,將中西文化融合之美演繹得既靈動又自然。

  活動啟動儀式上,她說,在武漢不僅感受到深厚的中國文化,還體會到“文化是活的”,持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我生活在這里,感受到文化像江河一樣奔涌不息。”艾思嘉說。

  3名外國嘉賓分享家住長江邊的故事。(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守護長江邊的生態涅槃

  美麗長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萬物家園。

  楊濤是一名在石首麋鹿保護區從事科研監測工作14年的生態工作者。在“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他告訴大家,30多年前,湖北只有64頭麋鹿。

  在石首麋鹿保護區從事科研監測工作14年的楊濤講述保護區的美麗蛻變史。(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楊濤講述,多年來,保護區不斷強化生物安全管理,協調推進以麋鹿保護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濕地修復。如今,保護區繁衍擴散的麋鹿已有4500多頭,是全球最具規模與活力的野生麋鹿種群。

  “長江大保護,永遠在路上。”活動啟動儀式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先鋒與大家分享水中的守護故事。

  他說,十年禁漁以來,長江里監測到的魚類物種數、珍稀魚類物種數均明顯增加,不少漁民由捕魚轉向護魚。以江豚為例,在湖北石首天鵝洲保護區,江豚數量已超過百頭。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先鋒與大家分享水中的守護故事。(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和麋鹿、江豚一樣,金絲猴也是湖北人的“寶貝”。

  “2013年,我第一次去神農架林區尋訪金絲猴,很難找到它們的蹤跡。”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負責人楊嵐曾多次參與報道保護金絲猴的故事。

  活動啟動儀式上,她說,過去十年里,神農架林區為金絲猴請來“高科技守護神”,給森林精準“掃描”,給每一只金絲猴辦理“身份證”,科學管理,精準守護。現在,神農架林區的金絲猴數量已增長至1618只。“每一只跳躍的金絲猴,每一片新生的綠葉,都在訴說著同一個故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楊嵐說。

  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負責人楊嵐講述金絲猴保護之旅。(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共同見證新時代湖北之變

  大江奔涌,賦予湖北無限創新的力量源泉。近年來,湖北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在加快建成支點中奮勇爭先。

  曾經看起來像科幻場景的腦機接口,已在湖北成為現實。

  “何以中國·家住長江邊”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劉忠純講述,腦機接口就是“讀腦+寫腦”,讓大腦的想法能被機器執行,讓機器的信號能被大腦感知。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劉忠純介紹腦機接口的應用場景。(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依瑞德集團副總裁孫聰長期從事無創腦機接口與神經調控技術研發,他曾帶領團隊成功研制中國首臺獲醫療器械注冊證的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設備,並在全球首創經顱磁刺激機器人係統,有力推動了國產高端醫療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

  活動啟動儀式上,孫聰表示,他對腦機接口產業在湖北的發展充滿信心。“在技術上,湖北已有多年布局和積淀,有代表性的企業和產品。”孫聰說,他相信,在未來全球腦機的浪潮中,湖北一定可以將技術長板轉化為產業優勢。

  依瑞德集團副總裁孫聰展示腦機接口。(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10月28日至30日,多家媒體將前往武漢、荊州、宜昌等地聯合採訪,以鏡頭為筆、以網絡為媒,捕捉江豚躍浪的生態之美、記錄時代創新的奮進之聲、探尋荊風楚韻的文化根脈、解讀“家住長江邊”的當代實踐,讓更多人透過長江讀懂湖北、讀懂中國。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