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關于國家未來的宏偉藍圖中,有14億多中國人可觸可感的幸福生活。將“堅持人民至上”納入“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部署“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任務,明確“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的目標……細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人民”二字貫穿始終,凸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瞄準“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的工作取向。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我們黨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十四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係持續鞏固,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讓我國頂住了壓力、經受住了考驗、交出了優異答卷。
即將開啟的“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結束後,轉向常態化幫扶的新階段。民生領域仍有痛點待解、難點待破,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會隨著時代發展增添新的內涵。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必須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實現。
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錨定“人民至上”的價值坐標,就要把事關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各項工作做好做實。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到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再到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區域聯動發展,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上,才能在滿足民生需求中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
讓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尤須注重從群眾急難愁盼中找準發力點和突破口,努力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這是考驗高效能治理的一個重要方向。探索與共同富裕科學內涵相匹配的現代化治理體係,既要有長遠眼光,也要有務實行動;既要有目標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既要有共性目標,也要有個性路徑。貫穿其中的,是對一些關係的精準把握。
比如,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結合,提升財政發力的“民生含量”,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使“物”的服務效能提升與“人”的發展需求深度契合;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協同,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也通過出臺係列政策調動市場的自發活力;改革與法治共進,哪里有延滯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哪里有不符合促進公平正義的問題,就在哪里加大改革係統集成的力度。惟其如此,才能夯實共同富裕的基礎。(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