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攜手前行、共同發展新局面——國際社會熱議“十五五”發展藍圖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題:開創攜手前行、共同發展新局面——國際社會熱議“十五五”發展藍圖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記者
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勝利閉幕。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引發全球關注。多國人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全會係統謀劃布局“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對中國和世界發展都意義重大。“十五五”規劃建議釋放了中國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強烈信號,必將為中國同各國攜手前行、共同發展開創新局面。
“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智慧和領導力”
這次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的起草是在黨中央領導下進行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親自擘畫、全程指導、把脈定向,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作為文件起草組組長,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親自把關,確保‘十五五’規劃與中國共產黨的長遠戰略目標緊密結合。”古巴國際政策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愛德華多·雷加拉多說,“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下,《建議》廣泛吸收各地調研成果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準確反映中國實際發展需求,保持規劃連貫性,展現廣闊戰略視野。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著眼現實、立足全局,擘畫宏大發展藍圖的領導力。”
“世界需要負責任的領導力——一種以數十年而非短周期來思考的領導力。”塞舌爾前副總統文森特·梅里頓說,他認為中國的五年規劃體係是“當代世界最具特色、最為有效的國家治理模式之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份規劃建議的整體性和協同性,它將富有遠見的領導力與細致務實的舉措相結合,確保宏偉目標能夠轉化為切實成果。”
“五年規劃在中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自1953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中國已成功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不斷取得重要進展,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印度尼西亞全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珍玉說,“發展規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智慧和領導力,也凝聚著中國人民的創新創造精神。”
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根納季·久加諾夫指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也是一切事業取得成功的前提和關鍵。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將通過“十五五”規劃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十五五”時期對中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至關重要。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中穩健前行,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肯尼亞國際關係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說,與世界上許多政黨受困于短期議程和碎片化政治不同,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宏闊視野,堅持人民至上,追求創新驅動發展、開放合作和共同富裕,在時代洪流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共產黨前總書記卡瓦·馬哈茂德注意到,全會將“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等原則擺在突出位置,體現出中國共產黨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惠及更廣泛人群的初心和決心。“人民既是國家建設的參與者,也是發展成果的獲益者。堅持走高質量發展路線有助于增強發展韌性、釋放創新動能,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供穩健可行的行動指南。”
“帶來極為寶貴的穩定性與可預期性”
全會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十五五”時期戰略任務的第一條,讓《哈薩克斯坦實業報》總編輯謝里克·科爾茹姆巴耶夫印象很深。“中國經濟的韌性在于將自身發展融入時代與技術發展潮流。”科爾茹姆巴耶夫說,“在數智化驅動全球變革的當下,中國係統性地關注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對工業進行智能升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助力勾勒未來全球經濟發展新輪廓。”
中歐數字協會主席路易吉·甘巴爾代拉認為,中國正從“世界工廠”轉型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的引領者。全會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將使中國保持堅實產業基礎同時,持續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阿卜杜勒·阿齊茲·沙巴尼表示,科技創新已成為全球競爭的關鍵要素,中國提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戰略必要性。
“這一舉措將通過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業應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培育新能源、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未來產業,培育出更多新質生產力。”沙巴尼說,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為世界帶來更多利好,有助于加快全球綠色轉型,拓展創新合作,降低新技術成本,促進可持續發展,推動全球經濟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前進。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院長頌博·瑪納瑯訕說,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中國科技創新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並持續加大在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尤其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領域,每年培養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居世界首位,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開放包容的發展理念將讓“中國創造”惠及世界。
在回答聯合國如何看待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記者提問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副發言人哈克說:“聯合國秘書長明確表示,他讚賞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努力實現綠色增長並開發更多氣候友好型技術,相信這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
科威特教育部首席工程師、水務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赫芭·阿巴斯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體現出中國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的深刻認識。中國正向世界證明,創新、清潔能源與循環思維可推動社會進步,進而惠及整個世界。”
“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關于“十五五”時期的對外開放,全會作出重要部署。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約翰·巴爾迪格萊西亞斯說,開放意味著出口和投資增加、價值鏈延伸,從而創造更多財富和就業。“在開放合作方面,中國是值得信賴的夥伴。”
“全會彰顯了中國發展的明確方向,為各國商界帶來極為寶貴的穩定性與可預期性。”孟加拉國-中國商業工業協會前秘書長馬蒙·姆里達說,“對于孟加拉國等國家而言,這意味著擁有一個可靠的合作夥伴,其市場龐大且還在持續增長之中。”
“為世界各國提供極具價值的治國理政啟示”
“中國五年規劃的經驗確實非比尋常。”曾數十次訪問中國的斯洛文尼亞前總統圖爾克說,中國工業化進程發展迅速,綠色發展等成為中國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非常好的內容”值得西方國家借鑒。“西方對中國體制的解讀往往過于簡化,我們必須更多地了解中國決策的具體制定過程,以及決策實施如何促成成功轉型。”
“中國的五年規劃不僅是一份經濟計劃,更是一種治理智慧。”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漢弗萊·莫希在閱讀全會公報後說,“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模式說明,只要國家有清晰的戰略願景和持續執行力,就能有效抵禦外部衝擊,實現可持續發展。”
巴基斯坦亞洲生態文明研究與發展研究所首席執行官沙基爾·拉邁指出,中國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在實踐中體現出穩定優先、規劃先行、行動務實、漸進建設、持之以恆的特徵”。
“中國經濟長期保持穩中向好,得益于其獨特的治理理念與制度優勢。”拉邁說,中國的五年規劃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學習借鑒的成功范例。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理念、注重包容與合作的方式,通過規劃實現脫貧、發展經濟、提升民生為包括巴基斯坦在內的許多國家提供了有益啟示。
“五年規劃是中國成功的基石之一。它是一種基于連貫性、持續性與前瞻性的國家戰略規劃模式,使中國能夠有序前進,在適應全球變化的同時始終不偏離核心目標。”西班牙“知華講堂”名譽主席馬塞洛·穆尼奧斯說。他在近50年對華交往中深刻體會到,“中國的發展是當代最深刻、最廣泛、也是最積極的變革”,體現了以全民福祉為導向的治理理念,“為尋求在可持續增長、政治穩定與社會公平之間實現平衡的國家提供啟示”。
“在向英國企業、投資機構和創業者推介投資中國機遇的過程中,五年規劃始終是我們制定對華戰略、布局未來發展的核心依據。”英國48家集團主席傑克·佩里認為,中國的五年規劃體係“為世界各國提供極具價值的治國理政啟示”,“‘一張藍圖繪到底’生動體現了中國特有的治理智慧,是保持政策連續性、彰顯戰略定力、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佩里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提出了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中國方案。“未來五年,隨著四大全球倡議深入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從願景加速轉化為現實,為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建設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