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堶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後人

2025-10-27 20:15: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9月30日起,“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在午門展廳對公眾開放。展覽通過200件(套)珍貴文物文獻,展現故宮博物院百年發展歷程和建設成果。

  2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故宮博物院,參觀了“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強調“讓故宮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世界讀懂中華文明、讀懂中華民族的重要窗口”。讓我們跟隨總書記的腳步,走進這座文化殿堂,感悟百年守護、賡續文脈的歷程。

  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

  金秋時節,物華天寶。午門城樓上,“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面向公眾開放。這場獻禮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的大展上,人們可以一睹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凝望傳承三千多年的亞醜方尊、定格含義雋永的金甌永固杯……

  一脈文淵,百年傳承。一件件國之瑰寶,在這里得到悉心守護。

  △“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總臺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自此,“故宮”之名取代“紫禁城”,昔日皇家禁苑成為向全民開放的文化殿堂。

  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故宮博物院曾經歷一段艱辛的歲月。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華北告急,為避日寇劫掠,故宮博物院決定將近百萬件文物南遷。此後十幾年時間里,這些文物行程數萬里,播遷十余省,在顛沛流離中完成了世界文物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行程最長的文物大遷徙,創造了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絕大部分文物陸續北返。這場偉大的遷徙向世界宣告,一個民族倘若有精神,其文明根脈就不會因外力而斷絕。1961年,故宮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24年底,故宮博物院藏品數量超過195萬件(套)。這座享譽世界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已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故宮博物院。(總臺央視記者李錚拍攝)

  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

  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百年的故宮博物院,見證著國家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一部中華瑰寶的煥彩史,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為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窗口,故宮接待過無數外國政要。2017年秋,習近平主席陪同外賓參觀故宮時介紹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強調:“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

  △故宮展出的掐絲琺瑯太平有象。(總臺央視記者程愛華拍攝)

  博物館,承載歷史,傳承文明。這些年來,在地方考察調研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走進博物館,一次次觸摸歷史、尋訪傳統。

  方寸之間,一覽千年。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和神聖使命。

  以文明之光照亮復興之路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博物館記錄歷史,更面向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故宮展出的青銅蓮鶴方壺。(總臺央視記者朱超拍攝)

  如今,曾經“高冷范兒”的博物館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觀“打卡”;“考古熱”“非遺熱”百花齊放,“國風”“國潮”萬紫千紅;“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融合發展,文化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為一館,赴一城。雲觀展、VR探館、博物館奇妙夜……中華文明創新創造的洪流,澎湃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浪潮,奔向民族復興的光明未來。

  全國各地博物館不斷引進眾多高質量海外展覽,同時努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跨越山海與時光的對話,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始終涌動著生生不息的創新浪潮。沐浴著新徵程的惠風和雨,“走自己的路”底氣滿滿,更多傳承中華文脈、厚植文化自信的輝煌篇章,正待書寫!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