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西藏“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巡禮

2025-10-27 15:30:0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字號

  “這絕對是我46年人生中最值得的一趟遠行——跨越3735公里,來到海拔3650米的拉薩爬山。”站在南山公園觀景臺上,來自江蘇南京的李先生難掩激動。眼前的拉薩城區被連綿綠意環抱,遠處山坡草木葳蕤,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片被稱作“恰恰山”(藏語意為“灰白荒涼的山”)的荒山禿嶺。

  “十四五”時期,西藏緊緊圍繞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目標,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出臺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實踐路徑。如今,西藏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全區國土面積的50%以上,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到了37.95%,還成為全國首個市級全部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省份,優良生態已然成為普惠的民生福祉和鮮明的區域標識。

  山川煥綠:從“灰白山”到“生態屏”

  “以前是‘山大溝深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拉薩市慈覺林村村民次仁扎西指著如今的南山感嘆,“誰能想到,短短五年,荒山真的變綠了。”

  “十四五”期間,西藏深入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全面推進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改變始于2021年啟動的南北山綠化工程。五年來,綠化人員肩扛樹苗、腳踏碎石,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上,頂風攀坡、抗旱保活,一點點為山體織就“綠裝”。截至今年7月,該工程完成造林107.93萬畝,帶動群眾就業900萬余人次,實現增收29億余元。

  “以前根本不信禿山能種活樹,”次仁扎西笑著說,“現在連空氣都變甜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在房前屋後植樹種花,有的開起民宿,有的經營餐館,真正實現“守著青山吃上了旅遊飯”。

  南山的蛻變是西藏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十四五”以來,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至12.31%,2024年,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9.7%,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100%,大氣、水、土壤指標穩居全國前列,雪豹、藏羚羊等1072種陸生脊椎動物穩定棲息,“美麗鄉村”與自然生態相融共生,一幅和諧畫卷正在高原展開。

  綠色動能:從“用綠發電”到“以綠賦能”

  在西藏,數字經濟正成為發展的新引擎。6月18日,西藏首個大規模智算中心“雅江1號”開服,“‘雅江1號’項目一期投資9.2億元,算力規模達2000P。”項目負責人劉健介紹,該項目的建成,為山南乃至西藏的數字化發展按下“加速鍵”,讓“東數西算”戰略落地生根。

  “十四五”時期,西藏積極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西藏憑借低硫、低濕、低溫的自然條件,吸引超過2700家數字企業聚集拉薩高新區。根據《“算力珠峰”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到2026年,西藏算力總規模預計達100 PFLOPS,並構建“1+2+3”區域算力節點體係,覆蓋拉薩、林芝、昌都、日喀則、那曲與阿里。

  這一切的背後,是清潔能源的強勁支撐。“十四五”期間,西藏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039.3萬千瓦,清潔能源發電量超過99%,基本實現全清潔電力供應,成為全國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最高的地區,水能、風能、太陽能通過電網穩定輸送,不僅點亮“算力之光”,也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西藏力量。

  同時,綠色發展的理念也早已融入西藏的血脈。“十四五”以來,西藏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17家、綠色工業園區1個;2024年,404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更是讓“藏字號”農畜產品貼上了“綠色有機”的金字招牌。

  生態富民:從“護生態”到“享紅利”

  “每年桃花節,村里家家戶戶都忙得團團轉!”林芝市嘎拉村村民次央笑著說。她家院里的8棵車厘子樹,僅賣果就收入4000元,加上家庭旅館、運輸工資和村集體分紅,年收入達18萬元。

  “十四五”期間,西藏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特色農牧業等生態富民產業,推動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以嘎拉村為例,該村共有33戶149人,年接待遊客量超11萬人次。村黨支部書記邊巴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好生態就是守好我們的飯碗。”村民共建農業綜合體,壯大集體經濟,擦亮“桃花村”招牌。

  旅遊熱帶動了全區發展。2024年,全區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6389萬人次,遊客旅遊總花費超過74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15.8%、14.5%。遊客的認可,折射出西藏生態與人文的雙重魅力。

  不只嘎拉村,西藏的綠色發展模式已見成效:全區年均設立生態崗位50余萬個,發展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產業,推動農牧民持續增收,既實實在在分享了生態紅利,也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從荒山披綠到數字興業,從桃花盛放到清潔能源澎湃,西藏在“十四五”期間交出了一份扎實的“綠色答卷”。展望未來,西藏將繼續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推動綠色發展再上新臺階,這條生態復興之路,正成為370萬高原群眾的幸福之路。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