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是我們共同的敵人!”非洲10國媒體人熱議中非減貧合作
“貧窮是我們共同的敵人,中非須攜手共贏。”10月20日至24日,來自布隆迪、剛果(布)、剛果(金)等10個非洲國家的12名媒體人,穿梭于北京通州臺湖鎮的鄉村院落與南開大學的交流課堂,用眼睛記錄中國減貧的鮮活案例,用對話解鎖鄉村振興的實踐智慧,在親身感受中讀懂“中國方案”的溫度與力量。
“我非常欣賞中國地方政府的執行力”
“我非常欣賞中國地方政府能夠迅速採取新措施,例如積極引進投資,切實改善民眾生活。”10月20日,津巴布韋媒體人Nicola跟隨“非洲媒體人中國行”代表團的腳步,來到了北京通州臺湖鎮唐大莊村。站在“暖唐”民宿門前,望著眼前中西方古今元素融合、風格各異的小院,聆聽著講解人員的介紹,她忍不住連連感嘆村莊的驚人變化。

這個曾是北京最大觀賞魚養殖專業村的村落,多年前因產業單一、年輕人外流陷入沉寂——連片魚塘扛不住市場波動,不少農宅閒置落灰,村民守著 “水產資源” 卻難尋致富路。2021年,借著北京環球度假區開園的東風,唐大莊抓住“近鄰”優勢,探索“村集體+企業+村民”多方參與模式:企業投入資金改造農宅,村集體統籌土地與公共資源,村民以房屋入股分紅,將“觀賞魚村”的閒置資源,轉化成了“民宿經濟帶”的發展優勢。

如今再進唐大莊,昔日泥濘的街巷鋪了青石板,改造完成的院落里,民宿、手作工坊、非遺體驗館依次排開。“去年春節,村里40個民宿院落、230余間客房全部住滿,迎客約4000人次,民宿產業收入同比增長近50%。”講解人員的介紹讓媒體代表團驚嘆不已。
“中國的經驗能否成為非洲的藍圖?”
“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在南開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交流室里,剛果(金)卡薩武布大學國際關係係主任龍剛的一句話,瞬間點燃了現場氛圍。10月23日,非洲媒體人、非洲留學生與南開師生圍坐一堂,深入交流中國減貧的實踐經驗與非洲發展的現實需求。

“西方靠技術優勢殖民非洲數百年,而中國掌握先進技術後,卻選擇與我們共享發展機遇!”龍剛結合自己在北京4年的求學經歷,拿出手機展示剛果(金)的中剛文化中心——這座由中國援建的非洲最大文化藝術中心,如今已成全非藝術家交流的平臺。他激動地說:“這就是中國提倡的‘共同富裕’,不是口號,是幫我們建體育場、修公路,把技術送到非洲的實在行動。”

“我看到農民運用灌溉技術提升生產力,甚至通過平臺在線銷售產品——這種便捷方式超越了我的傳統認知……中國減貧不只是靠錢,而是將教育、科技與地方治理轉化為內生的發展動力。”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官傑明描繪的畫面,讓在座的媒體人頻頻點頭。

“一條路本身只是水泥,但加上互聯網和市場,就成了擺脫貧困的康莊大道!”南開大學軟件學院非洲留學生阿比奧拉的比喻,讓現場響起掌聲。他剛從貴州調研回來,親眼見山里的刺梨果,通過新修的公路和電商平臺,變成了暢銷全國的果汁,“中國的經驗能否成為非洲的藍圖?我的答案是:可以,但絕不能簡單復制,而是結合本地實際,讓長遠規劃、本地賦能和基礎設施先行。”

“在非洲,許多領導人的決策都從西方國家借鑒經驗。而我看到,曾經同樣深受貧困問題困擾的中國,已經通過努力擺脫了命運,並且成為了唯一一個努力幫助非洲提升標準、以平等夥伴身份參與全球化的夥伴。”離開臺湖鎮時,龍剛在筆記本上寫下:唐大莊的民宿里,藏著“村民持續受益”的利益分配智慧;南開的課堂上,講透了“誰來推動、錢從哪來、村民怎麼參與”的方法論。這些,正是非洲要找的“減貧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