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堶銘記光復歷史 共創復興偉業
2025年10月25日,是第一個臺灣光復紀念日。這是一個值得全體中國人共同銘記的日子。1945年的這一天,被日本殖民者竊據了50年的臺灣終于光復,回到祖國懷抱。在臺灣光復80周年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每年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我們為何要以法律形式、以國家名義來紀念這一天?“光復”二字的背後,又承載著怎樣一段不容忘卻的歷史與民族記憶?

10月25日,在首個臺灣光復紀念日這天,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各界代表人士齊聚一堂,共同銘記抗戰歷史,緬懷抗日先烈。與此同時,全國多地也舉辦了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林毅夫:在這個時刻設立紀念日,既是對過去的紀念,也是對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宣示,也是對世界的一個宣示。

這份銘記與宣示,在大會召開的前一天,已經通過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以法律形式凝聚成了全民族的共同意志。
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作出決定:將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明確國家將舉行紀念活動。表決通過的瞬間,會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盡管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被迫割讓臺灣,日本對臺灣進行了50年殖民統治。但在1945年10月25日這一天,隨著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日本對臺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也徹底終結。中國受降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
這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歡欣鼓舞、揚眉吐氣的光榮時刻,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它也充分證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無可辯駁。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鄭劍:在1943年的《開羅宣言》里明確,日本竊取中國領土,其中提到臺灣和澎湖列島必須交還。到了《波茨坦公告》的時候,關鍵的話就是《開羅宣言》的規定必須執行,日本降書明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規定,臺灣正式回歸祖國,這是從法理上回歸。到了10月25日正式舉行受降儀式,履行完了法律手續,完全徹底不留任何空間,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正式回歸中國版圖,這是事實,是法理,是任何人都不容置疑的。

長達50年的割據,絲毫沒有割斷臺灣同胞與祖國的血脈聯係。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臺灣人民的抗爭始終前仆後繼,可歌可泣。

1895年,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噩耗傳至臺灣,全島悲憤。林光輝的祖父林祖密加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不斷資助島內抗日事業。他的兒子林正亨,曾參加廣西昆侖關戰役,女兒林岡,也只身奔赴大陸投身抗戰。

臺灣霧峰林家林祖密之孫 林光輝:我祖父常常跟他們講,有國才有家,愛家先愛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我的姑媽、我的伯父他們從小受到這種家訓的影響,每一個人充滿著驅逐日寇的觀念。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同胞處處受辱,但依然不屈不撓。

在半個世紀的抗爭中,約有65萬臺胞獻出了寶貴生命。1937年,全民族抗戰的爆發,更讓廣大臺灣同胞認識到,只有祖國抗戰勝利,臺灣才有可能光復,超過5萬名臺灣同胞奔赴大陸投身抗日,其中不乏十來歲少年。

除了英勇的武裝鬥爭,臺灣人民也從未停止文化陣地上的堅守。日本殖民統治50年間,特別是1937年之後,日本殖民當局在島內竭力推行所謂的“皇民化運動”,妄圖通過推行日語教育、篡改歷史與文化、強制更改宗教信仰與生活方式等手段對臺灣民眾實行同化改造,割斷他們和中華民族的血脈與歷史文化聯係。殘酷高壓下,島內同胞仍然以暗中學習漢語、抵制更換日式姓名、創辦愛國詩社、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等方式,開展文化抗日。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經過頑強奮戰,付出巨大犧牲,終于取得民族解放鬥爭的完全勝利,臺灣也因此回歸祖國懷抱。

1946年,在臺灣光復一周年之際,多個臺灣知名人士組織了“臺灣光復致敬團”,赴大陸拜謁黃帝陵,表達臺灣同胞認祖歸宗的赤誠之情。
《臺灣光復紀念歌》曾經在臺灣家喻戶曉,被列入臺灣小學音樂教本。但一段時間以來,民進黨當局刻意淡化抗日歷史,推行“去中國化”,美化日本殖民統治,修改歷史課綱,企圖割裂臺灣同胞與中華民族的血肉聯係。光復日的紀念一度被刻意抹去,《臺灣光復紀念歌》也從中小學課堂消失,漸漸被人們淡忘。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陳桂清:民進黨等“臺獨”勢力在臺執政的時候,極力淡化臺灣光復的歷史,在國際上他們不斷鼓噪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謬論,為了“臺獨”意識形態極力否認臺灣屬于中國的法理事實和現實事實基礎。

歷史不容抹殺。過去,兩岸中國人以血肉之軀趕走侵略者,收復寶島。今天,我們更不會容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被破壞,決不允許臺灣光復這一抗戰勝利成果被剝奪。

八十年過去,那份屬于全體中國人的勝利豪情,依然血脈相連。2025年9月3日的閱兵現場,讓親歷的臺灣同胞熱淚盈眶、感同身受。
由衷的共鳴,源自共同的歷史與血脈。而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底氣,正源于祖國蒸蒸日上的綜合國力與推進統一的堅定步伐。

今天,守護臺灣光復勝利成果與推動兩岸共同發展、實現民族復興,早已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臺灣光復的歷史昭示我們,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只有團結一心、攜手同行,才能抵禦外部勢力幹涉,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兩岸共同守護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推進祖國統一的正義事業,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就是對先烈們最好的緬懷與告慰。“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