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國際銳評堶中國“新”引擎為世界注入新動能

2025-10-26 13:38: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這幾天,中國共產黨二十屆四中全會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其中,全會作出的“十五五”時期“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戰略部署,引發外媒熱議。我們搜索國際主流媒體發現,自23日下午全會公報發布至25日下午,“新質生產力”一詞成為高頻詞。不少外媒認為,全會展現了中國高度重視高質量發展以及科技在構建新質生產力中的作用,這也為全球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洞悉當前世界大勢,更能理解各方對“新質生產力”的關注熱度。從外部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但全球化遭遇保護主義逆流,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各國急需尋找新的增長動能。從內部看,過去五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超過50萬家,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26個、佔比全球第一,創新驅動在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未來五年,如何抓住歷史機遇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中國編制實施“十五五”規劃的必然課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孝松向《國際銳評》分析說,在全球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強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有助于中國自身發展取得突破,也將推動全球經濟和科技長足發展。

  “十五五”時期,中國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從哪些方面布局?從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外界不難找到答案: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這些表述清晰地表明,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是與中國的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轉型等緊密結合的,將有力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也將給世界注入新動能、創造新機遇。

  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罕見的超大規模市場。未來五年,中國將運用數智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培育壯大一批新興產業;在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領域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這必將讓中國大市場成為全球創新的試驗場、應用場、利潤場。對于這一點,在華深耕的外資企業感受尤其深刻。

  德國工業閥門和泵制造商——凱士比北亞區域執行總裁賀鈞與《國際銳評》交流說,近5年,公司在國產化、技術方面的投資是過去25年總和的4.8倍,在數字化領域的發展也邁向新臺階;四中全會提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等內容,這為外企在華發展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政策導向和更廣闊的合作空間。法國達索係統大中華區總裁張鷹談到,在進入中國市場20年之際,公司今年在上海落地中國首個3DEXPERIENCE創新實驗室,充分反映出新質生產力對外企的賦能。

  作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中國在“十五五”時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將創造更加開放多元的產業合作機遇,也將推動其他國家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中國車企比亞迪告訴《國際銳評》,目前公司新能源汽車足跡遍布全球116個國家和地區,為人類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其中,公司的巴西工廠將帶動超過2萬個直接與間接就業崗位,更多人因產業升級而受益。

  更重要的是,新質生產力不僅支撐和帶動中國經濟增長,還通過產業科技融合、數字技術前沿突破,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過去五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保持在約30%,其中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實現突破性進展,“世界工廠”躍升為“全球創新中心”。美國波士頓科學公司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公司不斷加碼在華投資,除建成中國區首個生產制造基地外,還推出一係列在華生產研發、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等新質生產力的代表產品,“讓中國創新惠及全球”。

  “中國正通過加強跨越式技術進步和創新來提升生產力”——在外媒看來,中國以創新驅動發展,已然成為動蕩世界中一抹亮色。從“十四五”到“十五五”再到2035年遠景目標,中國展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與毅力,也展示出“新”動力的澎湃生機。向“新”而行——中國式現代化將行穩致遠,世界經濟也將因此收獲更多生機。

  (國際銳評評論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