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亂彈何以好戲連臺(文化中國行·人文觀察·關注文化體制機制改革K)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近年來,按照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部署,許多文藝院團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從困境中奮起,在逆境中突圍,完善院團建設發展機制,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煥發新的生機。為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刊登係列報道,關注各地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典型,反映他們如何抓住時代機遇、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蹚出改革突圍之路。
——編 者
9月8日,國家大劇院內掌聲陣陣。由浙江臺州亂彈劇團演出的3出折子戲在此上演。跌宕起伏的劇情、張力十足的表演,受到了觀眾的熱烈追捧。“第一次看臺州亂彈,沒想到演出如此引人入勝,看得人心潮澎湃!”演出結束,戲迷張巧巧難抑激動。
有近400年歷史的臺州亂彈,是浙江臺州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戲曲劇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臺州亂彈曾停滯了將近30年,直至2005年涅槃重生。如今,浙江臺州亂彈劇團10年內五登國家大劇院。劇團現已復排17本大戲和30多出折子戲,年平均演出350多場,累計受眾已超過300萬人次。
從一度瀕危到好戲連臺,這個地方小劇種院團是如何做到的?
民辦公助,以情留人
“臺州亂彈,是浙江‘四大亂彈’現今唯一保留‘亂彈’命名的劇種,也是臺州唯一地方劇種。”說起臺州亂彈,浙江臺州亂彈劇團團長尚文波既驕傲又感慨,“這個古老的藝術瑰寶曾瀕臨絕境。”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演出市場不景氣,老亂彈劇團停演,演員們紛紛出走。“我也是那會兒離開劇團的,困難所迫,到了一家企業工作。”浙江臺州亂彈劇團作曲、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朱冬康回憶。
轉機發生在2005年,這一年,在臺州市委市政府的倡導下,臺州亂彈重新組建了劇團。
重組的臺州亂彈劇團,採取“民辦公助”的方式——由臺州市、椒江區兩級政府部門,以及3家地方企業各投入20萬元,合計100萬元作為劇團運營的經費。
“原本以為,這輩子都沒法再聽到亂彈了。”當年,朱冬康在報紙上看到劇團重組的消息,“絕處逢生!我打心眼里感到高興!”
然而,重新起步的劇團並非一帆風順。
“太久沒演,老藝人們已經演不了了。劇團就去外地藝校招募年輕演員,從頭培養。”尚文波說,臺州亂彈與金華婺劇曾同屬“亂彈”,當時劇團團長許定龍去到金華武義的蘭香藝術學校,挑中了30名學生作為劇團的班底,劇團如今的當家花旦、一級演員鮑陳熱就是其中之一。
“求生存是我們的首要問題。”2009年底,尚文波出任劇團團長,首先擺在他面前的就是人才流失的問題。
“新一代臺州亂彈的演員們,大多是從婺劇學校里挑來的。他們在臺州待個幾年,遇到機會,或回金華當地的婺劇團,或幹脆轉行。”尚文波無奈地說。
如何留住人才?“以情留人”的文藝院團管理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就是要讓團員減少生活成本。”尚文波親自幫團員說媒,讓其安心在臺州成家立業;有房才能安家落戶,尚文波自掏腰包幫年輕人墊付購房首付款;團員的孩子上學難,他出面跟學校談……用心用情,讓青年演員安心在臺州扎下根來。
2012年,劇團正式更名為浙江臺州亂彈劇團。政府每年通過購買公益演出、支持精品創作等方式,為劇團創造良好的演出市場,也推動了劇團藝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的提升。
錯位發展,煥發新生
2008年3月,朱冬康重回臺州亂彈劇團。
“臺州亂彈有好多曲牌,是其他地方戲曲沒有的,這就是個性。因此,我回團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規范臺州亂彈的曲牌與道白,保護傳承好臺州亂彈的‘原汁原味’。”朱冬康說,“我們盡可能融入了臺州民間小調,突出地域音樂文化的特徵,道白則統一以臺州官話為標準。”
在朱冬康等亂彈老藝人的帶領下,劇團先後挖掘整理了120多本劇本、300多個曲譜,錄制了126段唱段、11本大戲,出版了6本常用曲牌集,並對遺存的道具、服飾、劇本、曲本、手抄本等原始資料進行了存檔和展示。臺州亂彈的辨識度越來越高。
2015年的央視羊年春晚,劇團的文武小生朱鋒在戲曲節目《梨園芳華》中,給全國觀眾表演了他的“絕活”——翎子功。“臺州亂彈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來自臺州地方劇種的魅力。”在尚文波眼里,這是臺州亂彈煥發生機的一個轉折點,而另一個轉折點,則是創排了精品大戲《戚繼光》。
想要持續性發展,必須有優質的原創劇目,這一直是全劇團的共識。
“經過討論,我們最終選擇了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臺州抗倭的故事。”尚文波告訴記者,圍繞臺州歷史,講述鐵血故事,既體現了民族英雄的家國情,又能彰顯臺州亂彈“文戲武做、武戲文唱”的劇種特色。
劇本寫出來,尚文波請來了編劇姜朝皋、導演韓劍英、燈光設計周正平等一批國內一流的藝術家,組成了主創團隊。
尚文波坦言,成功邀請到一流藝術家加盟,得益于民營劇團的屬性,能夠以市場化的合作方式進行運作,“只要有好的故事題材,一切皆有可能。”
質疑聲也有。“你們這樣一個小劇團,能把這出大戲排出來嗎?”當時劇團不到50人,但排這一出戲起碼得七八十人。嘗試過去別的劇團借人,屢屢碰壁後,尚文波開始到民間劇團招人,最終招來了20多人。
人齊了,本子也有了。尚文波帶著團隊,奮戰7個多月,終于把戲排了出來。2015年11月,《戚繼光》作為唯一地方瀕危劇種作品,躋身上海國際藝術節。2016年,劇團帶著《戚繼光》首次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受到了業內專家和戲曲愛好者的肯定。
這部大戲,讓劇團打出了知名度。劇團乘勝追擊,一鼓作氣,于2016年著手準備了第二部大戲——《我的大陳島》。
“大陳島墾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臺州人。”尚文波介紹,大戲再現了激情燃燒歲月中墾荒隊員們的感人故事,2019年4月《我的大陳島》首演,廣受好評。
2021年,《我的大陳島》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尚文波記得,現場有不少上了年紀的觀眾感嘆于劇作的真實還原,“他們說看了演出很感動,那個年代的人就是這樣的。”
《我的大陳島》是一次以現實題材盤活傳統戲曲的成功嘗試。珠玉在前,2022年4月,劇團的第二部現代大戲《我的芳林村》在線上首演,同樣收獲了成功。
臺州亂彈將傳統戲曲與時代特質緊密結合,“越傳統也越現代”的演出,尤其得到年輕人的認可和喜愛。
尚文波說:“浙江省內戲劇強團林立,在傳統戲曲表演上,臺州亂彈與越劇、婺劇相比沒有優勢。因此,我們把現代戲當作劇團的強項去打造,從而逐步實現彎道超車。”
扎根鄉土,綻放芳華
一路走來,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浙江臺州亂彈劇團成長的“法寶”。鄉親們的喜歡,讓臺州亂彈擁有了新的生命力。在採訪中,主創們紛紛說:“基層的泥土,最芳香!”
“唱好臺州戲,演好臺州人。用臺州亂彈講好臺州故事,是我們的追求。”尚文波說,劇團一直致力于從基層挖掘優質素材,進行藝術化呈現。每一出戲,都會邀請專家觀看、點評,根據專家建議不斷打磨改進。
這些年,浙江臺州亂彈劇團始終活躍在鄉村文藝舞臺上。劇團常態化開展文化惠民演出,每年送戲下鄉、進社區、進校園達百余場,足跡遍布臺州9個縣(市、區)的900多個村居。
今年5月,鮑陳熱獲得第三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不管是不是名角大腕,都要不斷深入基層,把優秀的演出帶給百姓。”鮑陳熱告訴記者,“劇團里的演職人員大多是草根出身,非常接地氣。通過與群眾‘零距離’接觸,我們更加能夠了解基層觀眾的文化需求。”
汲取基層泥土的芬芳,才能讓戲曲的根扎得更深、更牢固。鮑陳熱說,鄉親們的眼睛是雪亮的,喜歡就會叫好。她的專場在基層演了不下30場,群眾的反應像一把尺子,不斷打磨她的表演精度。
一批青年演員正是在基層的大量演出中磨煉了舞臺表現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也建立了與觀眾的情感紐帶。
“觀眾不僅是劇團的衣食父母,也是我們的藝術試金石。”青年演員張振星主攻醜角,表演詼諧,收獲了大批粉絲。他也經常在網上記錄自己的舞臺生活,關注者已有幾十萬。他說,他會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臺州亂彈、愛上臺州亂彈。
浙江臺州亂彈劇團的“起死回生”之路,為破解地方戲傳承發展難題,提供了一個鮮活而寶貴的借鑒。
2023年,臺州市出臺了《關于支持浙江臺州亂彈劇團改革發展的若幹政策》,從人才培養、市場扶持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和優化了“民辦公助”的運營模式。
展望未來,尚文波信心十足。他說,有黨和政府的支持,有觀眾的喜愛,有演員的努力,臺州亂彈這朵地方戲小花一定會更加鮮艷、更加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