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體聚焦 | 美國學者:關稅的威力比想象中要弱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愛德華·菲什曼的文章指出,雖然美國將關稅用作武器,但其實際威力要弱于美國的預期。
文章說,今年夏天,美國與歐盟、日本和韓國達成了不平衡的貿易協議,並實施了其承諾的大部分所謂“解放日”關稅。美國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宣稱將利用關稅迫使世界其他國家屈服于美國的意志。文章說,美國的自信源于“進入美國市場至關重要,其他國家會不惜一切代價來保住它”的想法,但這種想法卻是錯誤的。歐盟、日本和韓國是美國親密的安全盟友,依賴華盛頓的保護。他們的讓步反映的是戰略依賴,而非經濟屈服。歐盟之所以接受不平等協議,是為了維持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而不是因為關稅問題。
文章以印度為例指出,事實證明,美國安全保護傘之外的國家遠沒有那麼容易屈服。更糟糕的是,關稅將原本的商業算計變成了政治算計。此外,作者認為,最大的問題來自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各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並不像美國想象的那麼重要。
文章表示,當關稅被用作經濟武器時,利用的是美國作為世界最大進口國的地位。盡管如此,美國僅佔全球進口額的 13%,遠低于其在全球 GDP 中 25%的佔比。作者表示,關稅雖然會剝奪外國出口商的銷售額,卻也會推高美國國內物價並擾亂供應鏈。通常情況下,關稅對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造成的傷害,遠大于對目標國家的衝擊,因為這些目標國家完全可以將貿易轉向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