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新質新造·兵團堶沙漠荒灘長出“金豆子” 綠色循環“鏈”動產業新圖景

2025-10-23 16:28: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圖木舒克10月23日消息(記者丁安 郭璁悅)在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的布古里沙漠深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興安鎮的5.4萬畝油莎豆田正迎來豐收季。新型高效的收獲機在田間穿梭,金黃的豆粒拔地而出,田邊的貨車將收獲的油莎豆裝車運往加工廠。

油莎豆採收現場 (央廣網記者郭璁悅 攝)

  這片曾經風沙肆虐的荒漠,如今因一顆“小豆子”煥發出勃勃生機——油莎豆不僅成為職工增收致富的“金豆子”,更串聯起一條覆蓋種植、加工、養殖、生態修復的綠色循環產業鏈。

  抗逆先鋒:沙漠里長出的“生態衛士”

  油莎豆,這一原產非洲的“沙漠作物之王”,自2017年在54團試種成功以來,便以驚人的適應力改寫了沙漠農業的敘事。其根係發達、分蘗力強,能在高溫、幹旱、鹽鹼的極端環境中生存,莖葉覆蓋地表可抑制風沙,果實含油量高、營養豐富,集糧、油、牧、飼于一體。

油莎豆用“綠色”扎根沙漠 (央廣網發 興安鎮供圖)

  “我們一開始也嘗試種植了玉米、小麥等多種作物,天氣晴好時,田里一片綠油油的喜人景象,可風沙一來,一切就回歸原點了,所有嘗試均告失敗。”圖木舒克市興安鎮農業和林業草原中心主任李銀瓊回憶,而試種油莎豆後,不僅實現了當年見綠,還形成了天然防風屏障。

  數據顯示,種植油莎豆後,興安鎮年降雨量從不足30毫米增至130毫米,7級以上大風天數減少三分之一,土壤有機質含量從0提升至1.3至1.4,綠化覆蓋率躍升至50%。

  科技賦能:從“靠天吃飯”到“智慧耕種”

  興安鎮的油莎豆產業崛起,離不開科技與機制的雙重驅動。興安鎮與石河子大學、新疆農墾科學院等高校合作,制定《南疆油莎豆高產栽培技術規程》,推廣“幹播濕出”、北鬥導航精準播種、水肥一體化滴灌等技術,將畝產從2017年的100公斤提升至2024年的600公斤以上,最高紀錄達886公斤。

機械化採收省時省力 (央廣網記者郭璁悅 攝)

  “現在種油莎豆,機械化程度很高,省時又省力。”興安鎮油莎豆種植戶王鵬介紹,從種植到採收,都是機械化操作,未來更便于收獲,鎮上還將現有農業機械,改造成了油莎豆收獲機,極大地提高了收獲效率。還推行“冬小麥+油莎豆”兩年三茬輪作模式,土地利用率提升50%。

  “我們引入了油莎豆上下遊企業,目前每年生產的油莎豆企業都能充分利用,不僅把油莎豆吃幹榨盡,也讓種植戶安了心。”圖木舒克市興安鎮黨委副書記李謀介紹,目前,興安鎮油莎豆產業園已落地13家企業,形成“良種繁育—規模化種植—農機裝備制造—精深加工—飼料加工—特色養殖—有機肥加工—培肥地力”的閉環產業鏈,年產值超1.5億元,帶動職工人均增收2.3萬元。

  “見綠”又“生金”:沙漠里的綠色革命

  油莎豆產業的崛起,不僅讓興安鎮種植戶端穩了“金飯碗”,更為沙漠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方案”。每年11月,上萬只灰鶴遷徙至此越冬,油莎豆田成為它們的“天然食堂”;連續種植三年後,沙地變良田,小麥畝產突破400公斤。

  “除了啤酒、面粉、食用油之外,目前還有化妝品公司前來調研,我們油莎豆小小一顆卻有大用處。”李謀笑著說,現在興安鎮油莎豆產業鏈已初具雛形,未來將擴大種植面積至100萬畝,建設南疆油飼產業集群,推動“一顆豆”向“百億鏈”跨越。

剛收獲的油莎豆 (央廣網記者郭璁悅 攝)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興安鎮用一顆豆子書寫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共贏答卷,也為全球幹旱區農業轉型提供了鮮活樣本。

  “我們的油莎豆質量非常好,它產自塔克拉瑪幹沙漠,這個沙漠最貧瘠卻也最幹凈。”李謀笑著跟在場的記者推薦。在塔克拉瑪幹的邊緣,興安鎮的油莎豆產業正如一顆新星冉冉升起。它不僅是沙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更是鄉村振興的產業標桿。隨著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這顆“金豆子”必將綻放更璀璨的光芒,為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