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那些事兒】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十五五”藍圖 全球媒體聚焦中國發展新方向
中國日報網10月22日電 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全球媒體極為關注此次會議,普遍強調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方向以及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道稱,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奠定中國未來五年發展規劃的基礎,這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26年至2030年間將遵循的藍圖。歷史證明,中國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的五年規劃已經深刻重塑全球發展格局。
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政治研究員尼爾·托馬斯表示,中國的規劃目標已經得到最有效的落實。“如今的中國已經超越了上世紀70年代的夢想。無論是在恢復民族自豪感方面,還是在確立世界大國地位方面,中國都做到了。”
尼爾認為,西方的經濟政策往往受選舉周期影響,而中國的五年規劃目標明確,指引了未來發展方向,並能夠調動國家資源完成規劃。
文章特別強調,中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轉向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旨在推動中國走向全球創新前沿。近年來,中國的視頻分享應用TikTok、華為公司以及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等成功案例證明了中國技術創新的繁榮。
《歐亞評論》(Eurasia Review)網站題為《四中全會展示中國道路自信》的文章指出,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召開釋放出最鮮明信號,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中國依然展現出對自身發展道路的信心與戰略定力。
文章指出,中國在“十四五”時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盡管全球局勢動蕩不安,中國經濟總量依舊穩步擴張,在太陽能和風能裝機容量、電動汽車產業以及綠色金融等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文章強調,中國經濟發展更加成熟。與以往追求速度不同,中國經濟規劃將重心轉向增長的質量、可持續性與包容性。這一“由量到質”的轉變,標志著中國發展道路進入新的階段。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不是一種制約,而是與國家長期目標相一致的戰略轉變。中國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強調反映了一種願景,即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是未來中國經濟繁榮的雙引擎,創新而不是投機應該定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軌跡。人工智能、先進材料、機器人和清潔能源技術正迅速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基石。
文章預計,四中全會將為“十五五”規劃指明方向,聚焦新質生產力、中國大市場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彰顯中國的發展信心和戰略定力。
文章強調,中國大市場不僅是中國國內增長的內在動力,更被視為全球公共產品。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當下,中國的開放姿態為世界經濟提供了共享機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進入新階段,從傳統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至數字互聯、綠色技術與文化交流。借助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平臺,中國持續邀請世界各國共享其不斷擴大的消費市場。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沒有從全球化中退縮,而是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化。高水平開放意味著中國將更加注重外商投資與全球合作的深度和質量,尋求促進相互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夥伴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重申中國在全球經濟中作為穩定者和改革者的角色。
(編譯:齊磊 審核:高琳琳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