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看陜西】喜望稻菽千層浪,“紅”“綠”交響南泥灣
【賡續星火再啟新程——高質量發展看陜西】
“花籃的花兒香
聽我們唱一唱
唱一呀唱
來到了南泥灣
南泥灣好地方
好地呀方……”
歌曲《南泥灣》的悠揚旋律穿越時空
依舊回蕩在陜西延安
東南45公里的山川間
這片土地
曾在全民族抗戰史上
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更以“紅”“綠”交織的新面貌
續寫著“陜北好江南”的時代新篇

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內的雕塑作品。
圖源:新華社
1941年3月
八路軍第三五九旅
來到延安城東南約45公里處的南泥灣
彼時的這里還是一片荒山野嶺
被當地人稱為“爛泥灣”
荊棘遍野、沼澤密布、人煙稀少
戰士們以驚人的革命毅力
開始了艱苦的墾荒創業
鎬鍬起落間,荒嶺漸成良田

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生產。
圖源:新華社(資料照片)
經過三年的艱苦奮鬥
南泥灣褪去蠻荒
變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
“陜北好江南”
更珍貴的是
這片土地孕育出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
如今
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里
戰士們穿過的草鞋、用過的鐮刀
靜靜陳列于此
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
紀念館自2021年7月試運行以來
分兩層6個單元
集中展示軍民大生產時期的風貌
還針對黨政幹部教育培訓群體
專家學者研究群體
中小學生群體
及普通遊客群體等
精心準備四套講解詞
讓不同受眾都能
讀懂紅色歷史、傳承南泥灣精神

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無人機照片)。
圖源:新華社
時光流轉,精神永續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春風中
南泥灣的生態底色愈發鮮亮
曾經的“生態痛點”
變成如今的“風景亮點”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景觀(無人機照片)
圖源:新華社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的觀景臺上
遠山綿延林海、近水碧波蕩漾
銀杏與白楊在秋風中染出斑斕色彩
遊魚、野鴨在水草間悠然穿行
甚至能觀測到東方白鸛、黑鸛等
國家Ⅰ級保護動物
很難想象,這片生態綠洲
幾年前還是坑坑洼洼的廢棄礦場
自2014年啟動濕地試點以來
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
對“亂開、亂採、亂挖”區域開展專項整治
將其打造成
集生態修復、科普宣傳于一體的基地
如今
濕地公園內脊椎動物達232種
其中鳥類132種
區域主體水質穩定在Ⅲ類
成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
與濕地生態修復的示范案例
為陜北幹旱、半幹旱區
保留了珍貴的完整濕地生態係統

遊客在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內遊玩。
圖源:新華社
紅色歷史打底,綠色生態賦能
看完紅色景點後
在青山綠水中休閒遊覽
成為打卡南泥灣的熱門路線
既能看“紅”
又能賞“綠”
南泥灣走出了一條
“紅”“綠”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南泥灣核心區
有著80多年歷史的千畝稻田
就見證著這種融合
當年,八路軍三五九旅
治地打壩、修渠引水
水稻種植面積一度達到7000畝
後來因撂荒
稻田面積萎縮至不足300畝

延安南泥灣千畝稻田景色(無人機照片)。
圖源:陜工網
近年來
南泥灣響應生態文明建設號召
2019年與北大荒集團合作
引進優質水稻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
重建千畝優質水稻生產基地
讓“稻菽千層浪”的盛景重現
如今的千畝稻田
既是紅色景點,也是綠色產業
稻田畫觀賞區、稻作文化體驗區
吸引遊客駐足
“稻漁共生”模式提升農業效益
收儲的稻米熱銷市場
秸稈還被制成原生態稻草裝飾
裝點濕地公園的“稻草王國”
自建成以來
這片稻田累計接待遊客50余萬人次
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0余萬元
帶動周邊群眾
發展農家樂、民宿等產業
助力其實現增收

南泥灣千畝稻田。
圖源:新華網
從紅色墾荒到“紅”“綠”交響
南泥灣的變遷是一部奮鬥史詩
更是南泥灣精神的傳承史
如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與濕地公園等綠色景觀相映成趣
“農文旅體”融合的新藍圖正在展開
這片熱土正以獨特魅力
書寫鄉村振興
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