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傳統與現代融合“交響” 古村落呈現“人來、村活、業興、文盛”繁榮景象

2025-10-22 09:32: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金秋時節,具有成百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曬秋”的樣子你見過嗎?當文化遺產遇到鄉村振興,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村落在這個秋天會迎來怎樣的收獲?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福建看一看。在福建寧德,有個名叫屏南的小城,別看不大,卻擁有25座國家級的傳統村落。此時此刻,大山深處的這些古村落里稻浪翻涌、遊人如織,已經處處都是“豐”景。

  這兩天,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的柿子樹挂滿沉甸甸的果實,全村500多畝柿子樹正式進入採收期。

  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四坪村,特色農產品柿子迎來豐收季。今年,屏南縣全縣傳統村落里的柿子產量預計將達到150多噸,比去年增收10%。

  而在幾十公里外的傳統村落南灣村,豐收季的主角則是水稻。村里的200畝梯田沿著山勢層層鋪展,像一幅流動的金色畫卷。

  近幾年,針對村里的水稻田撂荒問題,屏南在福建率先推出“認領一畝田”活動,通過幹部帶頭、社會參與、農戶代耕、共享收成等方式,全面推進復墾復種。今年,屏南縣累計復墾撂荒地8000多畝,全年糧油產量預計超過4.8萬噸,為近5年來產量最高的一年。

  而今年的豐收不只有紅紅的柿子、金黃的稻谷,還有滿滿的“人氣”。這個十月,屏南縣全縣25個傳統村落已經接待遊客超過73萬人次。如今,一個個文創古村遊人如織、新興業態蓬勃發展,呈現“人來、村活、業興、文盛”的繁榮景象。

  福建屏南:老屋修復引“新人” 共創模式促共富

  在屏南,今年的豐收景象當中最有意思的其實還不是上面大家看到的柿子、水稻或者旅遊業的興旺發展,而是一個群體的出現。他們的到來,讓屏南的這些百年老村有了新活力。

  在屏南四坪村,記者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正在採收柿子的人當中大部分都是年輕人,而且許多都不是本地人。

  近幾年,屏南在推動傳統村落老屋搶救性修復的過程中,開始探索人才引領、老屋修繕和流轉等機制,積極吸引新村民入駐。像四坪村就從村民手中將老屋流轉到村委會,由村委會統一修繕,再租賃給承租方,不但“復活”了老屋,還一下子引來了40多位新村民。如今,村里50多棟明清時期的民居里出現了面包店、咖啡館、精釀啤酒吧等各種業態,特別是隨著村里的遊客越來越多,新村民還主動圍繞如何做好古村的宣傳營銷出主意想辦法,並起了一個時髦的名字——共創。

  新村民有想法還有熱情,為了留住這些年輕人,屏南當地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讓他們安心在這里發展。

  福建屏南縣農業技術和農村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陸裕華稱:“這些新農人跟返鄉創業青年回到村子里面,通過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這樣子鄉村振興才有希望。”

  福建屏南:小田地變“智慧田” 稻田里種出“文創經濟”

  我們看到,隨著年輕人加入、老村民回流,傳統村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許多變化。

  屏南南灣村地勢高、山路陡,平均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全村只有200多畝山間梯田,小的還不到一分地,被村民稱作“巴掌田”。耕作條件如此不好,今年的收成卻是歷年最好。豐收的密碼就藏在這塊大屏幕里。

  依靠技術、專業知識,邱桂敏這樣的新村民正在改變南灣村千百年來的傳統耕作方式:打稻子用上了小型打谷機,而在田間穿梭運送稻谷的輕軌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邱桂敏告訴記者,這樣的輕軌一次能運送600斤稻谷。有了新工具的助力,新農人種地也變得更輕松。

  不僅如此,邱桂敏還通過建立合作社,以“農戶+合作社+互聯網+文創品牌”的模式,策劃了一係列“稻田文創”活動。

  如今在屏南,遊客可以上午在四坪村聽一場稻田音樂會,下午到龍潭村看畫展,晚上再到巴地村欣賞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火鳳凰”,傳統和現代正在新老農人的互動里不斷融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