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市場韌性持續增強
外匯市場交易量2024年達到41萬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37.4%;跨境收支規模2024年為14萬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64%;2021年到2025年上半年,外商來華各類投資凈流入7400多億美元……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期發布一係列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中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韌性持續增強。
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作為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目標,維護國際收支平衡對于促進經濟內外部均衡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以來,中國國際收支總體情況如何?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負責人近日介紹,我國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穩步增加,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3.2萬億美元以上。具體看,呈現3方面特點:
跨境貿易呈現較強韌性,經常賬戶順差持續處于合理區間。2021年至2024年,國際收支口徑貨物貿易進出口年均規模接近6萬億美元,較“十三五”年均規模增長近43%。服務貿易進出口年均規模超過8600億美元,較“十三五”年均規模增長26%。貨物和服務進出口協同發展,貿易夥伴呈現多元化格局,共同推動經常賬戶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穩定在國際一般認為的合理區間。
跨境雙向投融資日益活躍,資本項下跨境資金流動合理有序。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外商來華各類投資凈流入7400多億美元,境內主體對外投資凈流出亦較快增加。截至2025年6月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產超過11萬億美元,對外負債超過7.2萬億美元,分別較2020年末增長25%和10%;對外凈資產為3.8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三位。
外匯市場韌性增強,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提升。持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發揮了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功能。企業外匯套期保值比率由2020年的17%上升至30%左右,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佔比由16%上升至近30%,企業等主體外匯風險敞口明顯降低。
高效配置外匯資源
“十四五”以來,外匯市場功能更加完備,市場深度拓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朱鶴新表示,外匯市場有足夠的容量承接各類交易,為高效配置外匯資源創造良好條件。
從產品體係看,目前我國外匯市場已具備即期、遠期、掉期、期權等國際成熟外匯市場產品體係,銀行櫃臺外匯市場的挂牌貨幣超過40種,能夠滿足市場多樣化的資金匯兌和匯率避險需求。
“在參與主體方面,截止到今年6月末,已經有703家銀行和115家非銀機構參與到銀行間外匯市場中,其中包含了296家外資機構,交易范圍已經涵蓋了主要的幣種,更好滿足多層次主體的交易需要。”朱鶴新說。
同時,人民幣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2025年9月末,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的三年一度全球外匯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人民幣繼續保持全球第五大交易貨幣地位,人民幣全球交易份額佔比8.5%,較2022年上升1.5個百分點,是全球佔比增幅最大的貨幣。
國家外匯管理局表示,將進一步促進外匯市場深化發展,推動外匯市場高水平開放,維護外匯市場穩健運行,不斷提高外匯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外匯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惠企利民增加獲得感
國家外匯管理局經常項目管理司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國家外匯管理局將惠企利民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優化政策供給,持續推動包括對外貿易在內的經常項目便利,為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推進高水平便利,服務對外開放新格局。2021年以來,對優質企業便利化政策進行優化升級,積極支持上海、江蘇等重點區域高水平便利化政策先行先試,實施按展業原則自主辦理資金收付、擴大軋差凈額結算范圍等經常項下資金結算便利化舉措,截至2025年9月末,全國共辦理上述便利化業務約4.7萬億美元。
精簡許可,“一站式”服務實現企業“少跑路”。2024年,進一步優化貿易外匯業務管理,將“貿易外匯收支企業名錄”的辦理方式由各地外匯局核準調整為銀行直接辦理,企業可在銀行享受名錄登記、賬戶開立、收支結算一站式服務。
數字賦能,電子化服務跑出“加速度”。會同國家稅務總局推動完善服務貿易對外支付稅務備案電子化工作,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十四五”以來,服務貿易對外支付稅務備案網上核驗惠及超12萬家企業,涉及業務金額2萬多億美元。
“我們將繼續統籌‘促便利’和‘防風險’,助力外貿保穩提質。”國家外匯管理局經常項目管理司負責人說,將推動貿易便利化政策均衡發展,動態評估跨境貿易高水平開放試點落地情況,適時升級試點政策。進一步暢通政策傳導路徑,通過多渠道、多方式,有針對性地宣介政策理念及內涵,提升公眾政策知曉度,充分釋放政策紅利。(本報記者 邱海峰)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0月18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