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國際人士看中國“十四五”成就)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5年間,從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到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多個臺階,中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為全球經濟復蘇增長作出積極貢獻,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中國經濟蘊含強大韌性和持久活力”
穩居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建成全球數量最多的5G基站,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人民幣,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一個個“第一”“最多”“最大”,彰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實現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巨大轉變。面對國際環境劇烈變化等多重困難挑戰衝擊,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發展態勢,並在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展現出強大的活力與韌性。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總量持續增長,這在當前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極為難得。”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經濟與國際研究所主任馬科斯·皮雷斯表示,“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人民幣,中國經濟不僅規模龐大,而且發展動力充足,在提升發展質量和優化產業結構上成就顯著,為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近年來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中國經濟蘊含強大韌性和持久活力。”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副教授阿列克謝·庫利尼奇表示,面對復雜嚴峻國際貿易環境,中國經濟保持了穩健增長的積極態勢。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堅持創新驅動,目前中國新興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高技術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等領域加快發展,推動中國成為重要制造業和科技大國,創新發展的動能不斷增強。
印度尼西亞德里亞爾卡拉哲學大學學者克勞斯·海因里希·拉迪蒂奧表示,作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硬件制造等高端制造業的競爭力和創新力不斷增強,對區域和全球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中國持續推進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地結合國內大市場優勢和國際合作機遇,進一步釋放經濟活力。
服務消費快速增長,潮玩經濟、數字技術等帶動新消費……南非副總統特別經濟顧問加迪賈·布朗注意到,過去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十三五”時期提高8.6個百分點,消費領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布朗表示,當前,擴大內需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通過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消費者願意購買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這不僅推動了零售、數字服務等產業發展,也為貿易和投資夥伴帶來更多機遇”。
“為社會穩定與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中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係、社會保障體係、醫療衛生體係;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高鐵新增投運里程超過1萬公里;生鮮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居民餐桌“當天到”“次日達”……一項項巨大成就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成果,正實打實地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北京到上海,乘坐高鐵只需4個多小時就能抵達,伊拉克中國友好協會主席海德爾·魯拜伊向記者講述了不久前訪華的體驗:“旅途非常愉快,我看到了中國從城市到鄉村的美麗景致。我發現,中國經濟發展同民生改善是相輔相成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了民眾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切實享受到發展成果。”他還注意到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這一成就得益于中國公共衛生體係的完善、醫療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自2016年以來,我每年都會前往中國兩次,見證了中國近10年的發展變化。”法國國際問題專家斯特凡·帕里佐對參訪四川成都的印象尤為深刻,“成都經濟發展動能十足,又以美食與文化聞名,正在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旅遊和交流中心。”他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國城市建設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環境改善以及醫療保障水平的大幅提升,社會治安也令民眾滿意。
皮雷斯表示,中國在教育、醫療、健康等方面進行投入和改革,教育普及率的提升、醫療服務體係的擴展以及社會保障覆蓋面的擴大,顯著改善了人民生活質量,特別是在醫療體係建設和養老服務上的進展,“為社會穩定與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高鐵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老中鐵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阿農德表示,中國高鐵網在提升交通效率的同時,也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資源流動和經濟發展。“中國物流業高度發達,促進了電商等行業發展。”阿農德說,中國交通產業發展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發展經驗。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不懈努力的成果”
“十四五”時期,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全球共同繁榮之路,單方面免簽“朋友圈”擴大至47國,“中國遊”“中國購”持續升溫,網劇、網文、網遊等文化“新三樣”在海外影響力日益擴大……中國大力推進自主開放、單邊開放,國際影響力、感召力明顯上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學習借鑒中國方案、中國經驗。
庫利尼奇表示,在世界經濟復蘇、多邊合作面臨諸多挑戰背景下,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同各國分享超大規模市場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期待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新動力。”
“中國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現代化的城市風貌、各地的特色美食都受到泰國遊客喜愛。”泰國國家發展管理研究生院副教授李仁良表示,泰中兩國去年3月互免簽證,極大促進了兩國之間的人員往來。“十四五”時期,中國兩次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放寬農業、服務業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表明了中國堅定不移推動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決心和促進全球開放合作的擔當。
埃及《金字塔報》專欄作家艾哈邁德·塔拉比克表示,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計對中國直接投資4.7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了“十三五”時期的總額,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市場的強大吸引力。“開放的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外資企業在中國不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也為中國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促進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和發展。”塔拉比克說。
“中國的發展實踐表明,現代化道路並非只有‘單一模式’,中國式現代化獲得了全球南方國家的廣泛支持。”布朗表示,“中國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的提升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成就的廣泛認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積極提倡互利共贏,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穩定性,也拓展了南中兩國在科技、醫療、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合作空間。”
(本報北京、里約熱內盧、莫斯科、雅加達、約翰內斯堡、迪拜、巴黎、曼谷、開羅10月19日電 記者李欣怡、陳一鳴、肖新新、曹師韻、鄭翔、管克江、尚凱元、楊一、黃培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