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堶建設“西部糧倉”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劉毅
打造全國優質農牧產品重要供給基地是黨中央賦予新疆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是新疆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職責和機遇所在。按照“穩面積、優結構、攻單產、提產能、重加工、增效益”工作思路,新疆不斷優化糧食種植結構,持續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糧食生產連續多年實現增產豐收,糧食生產綜合水平大幅提升。
今年以來,新疆糧食生產持續保持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夏糧總產684萬噸,排名全國第六,為歷史第四高位,秋糧生產形勢較好,收獲進度已過八成,全年糧食生產豐收在望。
一次次的豐收充分證明:新疆,用實際行動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越來越多的糧食,正在成為祖國的“西部糧倉”。
從區內平衡到供給國家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新疆糧食工作方針以“自己吃飽”為主,原因是遠離國內糧食主產區的新疆必須做到區域內糧食供給絕對安全,避免糧食長距離調運。隨著新疆糧食生產能力的不斷提升,這一方針在2022年發生了變化。
2022年,新疆將糧食工作方針由“區內平衡、略有結余”調整為“區內結余、供給國家”。這一政策轉向旨在充分發揮新疆糧食生產潛力,提高新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貢獻度。
7月5日,農機手操作收割機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照壁山鄉頭道溝村麥田里收割成熟的麥子。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蔡增樂攝
為此,新疆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每年下達糧食生產目標並納入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考核,制定出臺一攬子財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動政策資金向糧油生產大縣和大面積單產提升聚焦,通過打出政策“組合拳”,提升政府抓糧食生產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政策好、技術好,種糧農民底氣足。”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夏孜蓋鄉哈爾蘇哈村村民據朋豹說,小麥生產各個環節都有人幫忙,農業技術人員經常到田間地頭科學指導,解決技術難題。自治區對種糧農民有直接補貼,豐收後售糧環節通暢,打消了顧慮,農民就一門心思管好田、種好糧,多打糧食多增收。
抓糧種糧不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要素支持。
新疆圍繞耕地和水資源這兩個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持續拓展糧食增產潛在空間,全區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989萬畝、佔耕地面積的近六成,田間高效節水和水肥一體化面積7289萬畝、佔耕地面積的近七成,80%以上的糧食種在了高標準農田上。各地持續加強節水蓄水調水增水能力建設,探索建立與灌溉制度相適應的輪作制度,構建“南北互濟、東西貫通”的水資源配置網絡,全區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從2021年的0.571提升至2024年的0.587,水、地等資源要素保障讓新疆糧食增產的基礎更加牢固。
2024年,新疆糧食總產量466億斤,全國排名第13位,成為全國可調出糧食量最多的產銷平衡區。2022年至2024年,新疆糧食凈調出量累計達1417萬噸,成為全國7個糧食凈調出省份之一,用實際行動為“中國碗”裝了更多新疆糧。
從總產提升到單產突破
新疆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持續提升已是不爭事實。當前,全區糧食生產面積處于歷史高位,耕地和水資源約束越來越緊,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產量的空間有限,產能提升主要途徑是提高單產。
抓單產,關鍵在科技。新疆圍繞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充分發揮35個產糧大縣提升產能的關鍵作用,依托產業技術體係、農技推廣體係和社會服務體係,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形成“多技術集成、大面積普及”均衡增產格局,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向科學種田要產量。
同時,各地在政策保障、用水保障、地力保障、用種保障、機械保障、科技保障等方面綜合施策,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制定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方案,集成推廣小麥縮行增密、主莖成穗以及玉米密植精準水肥調控等關鍵技術,輻射帶動全區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將高產典型轉化為大田產量。
9月18日,種植戶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永祥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玉米基地收獲玉米。金秋時節,該縣120多萬畝玉米迎來成熟季,機械化收割工作有序鋪開。華岩明攝
一係列有效措施引領新疆糧食單產不斷衝擊新的高峰。2024年,新疆全年糧食單產達524.8公斤/畝,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0公斤,歷史上首次排名全國第一,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和玉米包攬了全國大面積單產紀錄。今年,新疆夏糧單產再次實現突破,單產411.5公斤/畝,比上年增加11.1公斤/畝,單產增量、增速均居全國首位。秋糧收獲工作啟動以來,新疆玉米生產捷報頻傳,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鞏留縣等8個縣市200萬畝玉米噸糧田分別刷新全國玉米百畝、千畝、萬畝、十萬畝、百萬畝方最高單產紀錄。哈巴河縣庫勒拜鎮吾什托別村“百畝攻關”“千畝創建”“萬畝示范”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示范田刷新我區早中熟玉米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大面積單產紀錄。
一次次打破紀錄的豐收不僅築牢了新疆糧食安全“底線”,也從側面印證了新疆建設“西部糧倉”的含金量在持續提升。
從地方特色到全國知名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建設“西部糧倉”,不僅要有過硬的糧食生產能力,加工、銷售一樣不可或缺。
今年夏天,奇臺縣半截溝鎮腰站子村十分熱鬧,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一覽江布拉克“麥子會爬山”的傳統農耕技藝,並走進村里的小麥博物館,了解小麥與這里的不解之緣。
腰站子村地處北緯43度,是公認的優質小麥產區。近年來,村里依托優質小麥種植,開發“腰站子”品牌的有機面粉、手工拉面、食用油、小雜糧等幾十種優質農產品,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同時建成小麥博物館、七彩花海園等一批特色景點,走出了一條以有機農產品深加工為紐帶、休閒旅遊觀光為一體的鄉村振興之路。2024年,腰站子村人均收入3.06萬元,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越來越多優質新疆糧借助產業發展的機遇走向疆外大市場。今年7月,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期間,疆內160余家企業攜帶近500種糧油產品參展,展會期間,簽署投資、購銷協議近70億元,組織現場糧食交易約116萬噸,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四川、貴州、雲南、重慶等省(市)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簽署了省際間產銷合作協議,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兵團分區等單位與國內糧油企業簽署多份投資購銷協議。
奇臺縣半截溝鎮腰站子村農業產業園,工人在將晾曬的挂面進行分面(資料圖)。
如今,新疆面粉憑借其“彈牙”“麥香足”等特點頻頻在國內各類展會圈粉,曾經擔心難以從國內調運糧食的新疆,已經成為優質糧油產品生產基地,一批優質糧油產品正依托糧食產業的蓬勃發展,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近年來,新疆從原料生產、企業培育、產業鏈延伸、品牌建設四個維度同時發力,推進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和產品升級,持續提升優質糧油生產供給水平,提高糧油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培育出越來越多“叫得響”的新疆糧油產品,引領產業發展邁向更高層次。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新疆正通過一手抓生產提質,一手抓產業增效,建設“西部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