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十四五”藍圖與改變|傳統文化真正“活”在當下 “活”進生活
央視網消息:過去,我們在課本里背古詩、學歷史;今天,我們身著漢服走上街頭,在旅行打卡、短視頻創作中重新感受傳統。五千年的文化正在從書頁走向街頭,從展廳走進生活,成為我們日常的一部分。“十四五”的五年,讓文化真正“活”在了當下,也“活”進了我們的生活。
你有沒有發現?過去五年,走進電影院時,總能遇見幾代人都熟悉的老故事?孫悟空、哪吒、白蛇……那些我們從小聽到大的神話典故,突然成了大銀幕上的“頂流”。
我們用代碼爬取了近3萬條電影備案立項數據,發現從2016年到2020年,文化題材在國產動畫電影備案中的佔比約20%;而2025年,截至8月,這個數字已經大幅上漲到近50%。而我將爆款電影的臺詞提取出來,發現這些電影火爆的背後,更大的變化是講法不同了。比如哪吒,小時候我們聽這個故事:他反抗父權,怒斬龍王三太子,最後“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是一種“單一”的英雄主義反抗。而現在,在同樣的劇情背景下,面對眾人誤解、背負出身的偏見,他卻會說:“我生來就是魔,也好想成為你們的驕傲。”這不就是我們每個普通人在職場、在生活中,想被理解、想被認可的樣子嗎?
這五年,哪吒不是個體。文化IP真正“活起來”的那一刻,不是它站在舞臺上講道理,而是它坐到我們身邊,講了一句我們自己都沒能說清楚的心里話。
這五年,來自數百數千年前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再只是我們知道的東西,而是我們會拿來用、拿來想甚至用來共情自己的東西。“活成自己”的轉變,其實不止出現在電影里。
社交媒體上,一句“懷民亦未寢”被討論了7萬次,網友把蘇軾的孤獨感變成了和朋友深夜互相安慰的共鳴,並分享著自己的故事。國風服飾也從“舞臺服裝”走進了日常生活,僅在短視頻平臺就有近5000萬人嘗試漢服、馬面裙,把文化穿在身上、帶到街頭。
甚至旅遊也因文化而不同:去武漢,不只是看風景,而是走進《長安三萬里》里的畫面;打卡景點,也不只是留影,而是想知道,傳說中的太乙真人究竟住在哪里。
人們熱愛“國風”不是為了“復古”,而是為了“復用”,五千年的文化不是塵封的歷史知識,而是當代人可以拿來用的情緒表達、生活方式。
2024年,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7046家,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數字化也在加速推進,全國已有41.3%的博物館完成改造。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三維文物採集數量五年增長了6倍。在故宮博物院“故宮名畫記”數字展廳,能欣賞到像素級別高達數十億的名畫。從“只能看”到“看得清”,文化遺產被真正留存,也被真正靠近。
這些成就並不是偶然,而是“十四五”規劃寫下的方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五年來,這件聽起來像是國家層面的事,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