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學堶英國作家馬丁內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何以成果豐碩?

2025-10-17 12:3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上海10月15日電 題:英國作家馬丁內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何以成果豐碩?

  中新社記者 張煥迪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近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日前,英國作家卡洛斯·馬丁內斯(Carlos Martinez)在上海參加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期間,同記者分享了自己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察和思考。他認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既源自深植于中華傳統的生態文明理念,也在于堅持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在上海開幕。本次大會以“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為主題。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2019年以來,馬丁內斯先後7次到訪中國,走訪了北京、上海、重慶等地。他在談及相關經歷時說,中國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不僅有發達的道路基礎設施,也有幹凈整潔的城市,特別是在城市的公園里,他看到孩童在玩耍、老人打著太極,此番景象讓他感覺這就是一個和平、安全、友善的地方,“當今中國與西方刻板印象中的臟、亂、差完全不同,這甚至會讓人覺得,中國就是未來。”

  馬丁內斯認為,中國城市的幹凈整潔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而生態文明的建設又與人和自然的關係密切相關。他進一步分析說,生態文明理念深植于中華傳統,譬如“天人合一”以及荀子提出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構建了中國民眾接受生態文明的思想基礎,也為政策實施創造了有利條件。而在當代,中國堅持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治理框架,這既與傳統思想相符,又適應了現代發展的需求。

  2025年9月20日,膧牛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黃河源頭鄂陵湖畔覓食。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馬丁內斯指出,一些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被資本集團操控,導致出現化石燃料公司阻撓綠色能源政策施行等情況,這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但中國不會發生這種情況,正是因為中國堅持以人為本,且實現了從理念到實踐的高效轉化。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超21.59億千瓦,佔全部發電裝機的比重約59.2%。同時,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和森林蓄積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目標。

  2024年8月8日拍攝的福建省三峽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馬丁內斯分析認為,中國通過係統性地投資各類綠色技術,並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層面關注可再生能源、核能、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關鍵領域,真正實現了對經濟發展與生態可持續性的平衡。同時,中國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取得的成績已引來全球矚目,“世界正期待中國在應對環境問題上發揮更多作用”。

  馬丁內斯表示,面對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困境,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證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非零和博弈,“全球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皆能受益于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和創新實踐”。(完)

  受訪者簡介:

  卡洛斯·馬丁內斯。中新社記者 張煥迪 攝

  卡洛斯·馬丁內斯(Carlos Martinez),英國作家、研究員及政治活動家。著有《東方依然紅:21世紀的中國社會主義》《終止于開始:蘇聯解體的教訓》,並與基思·貝內特(Keith Bennett)合編《人民的中國75周年:旗幟依然鮮紅》。現任英國“社會主義中國之友”網站聯合編輯、國際宣言組織協調委員會委員,在《國際思想評論》《世界政治經濟學評論》等學術期刊發表多篇文章。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