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農”墨重彩促振興,津沽大地繪新卷!

2025-10-16 19:35:00
來源:天津廣播
字號

  “農”墨重彩促振興 津沽大地繪新卷

  秋風漫過津南大地,53畝巨型稻田畫在小站鎮會館村的田野間鋪展——紫、黃、綠等五色秧苗勾勒出“上合回家 相約天津”的動人圖景,兩只稻穗纏繞的手象徵合作,遠航的貨輪訴說港口風情,萬里長城的輪廓里藏著文化自信。

  當GPS定位的坐標點化作田間搖曳的稻浪,當傳統農耕技藝與現代科技碰撞出火花,這幅“大地藝術”不僅是津南區2025年“‘農’墨重彩促振興”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的生動注腳,更折射出天津三農建設的壯闊圖景。

  從一粒小站稻的全產業鏈升級,到一個示范村的多元振興路徑,再到一片鄉村旅遊的生態富民實踐,天津正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筆,在494.68萬畝耕地上書寫著農業現代化的時代答卷。

  科技為筆:現代農業在津沽大地拔節生長

  當多光譜無人機掠過廣袤稻田,屏幕上的土壤濕度、稻谷成熟度等數據實時跳動——津南區小站鎮的這幅科技農耕圖景,正是天津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2024年天津全市糧食總產量突破270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口糧自給率達70%,成為7個糧食主銷區中唯一獲得2023年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考核優秀等次的省份。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加工車間到冷鏈物流,科技正為天津農業注入強勁動能。

  種業振興鑄就優良育種“天津芯”

  種業振興鑄就“天津芯”,小站稻的振興蝶變便是最佳見證。在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的育種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通過分子標記技術篩選高產優質稻種。作為天津農業的“金字招牌”,小站稻已培育出“津原89”等50余個優良品種,水稻單產位居全國前列。

  天津農墾小站稻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更在寶坻區建起300畝育種試驗田,穩定培育出1萬余份具有小站稻原始基因的選種材料,即將籌建的“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天津水稻試驗基地”,將進一步築牢種業創新根基。

  不止水稻,天津的種業優勢已覆蓋多元作物:黃瓜品種推廣面積佔全國華北型品種的80%,市農科院團隊填補花椰菜高質量基因組研究國際空白,花椰菜雜交品種打破進口依賴並出口“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肉羊種源推廣覆蓋全國主產區,鯉鯽魚新品種佔全國新選育品種近20%,“天津育”正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全產業鏈賦能“一粒米”的價值再躍升

  全產業鏈發力,賦能“一粒米”實現價值躍升。沿著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小站稻全產業鏈發展調研線路”,可清晰看見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閉環。在津南區天津寶鮮物流有限公司的冷鏈倉庫,恆溫2℃的環境中,剛收割的小站稻通過智能分揀線進行分級包裝,依托近50家分倉冷庫的網絡,24小時內就能送達京津冀各大超市。

  河北區供銷向前進食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小站稻被研磨成粉,經過全自動生產線變身松軟的稻米面包、香甜的米蛋糕,年產能達1200噸的烘焙基地,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已帶動周邊多個村莊發展優質稻米種植。

  從天津優質小站稻開發有限公司的多機輕碾加工技術,到供銷向前進牛奶面包公司臻選旗艦店的終端銷售,小站稻已從單一糧食產品,延伸出“種植—加工—物流—銷售—文創”的全價值鏈,2024年“津農精品”品牌總數達225個,年銷售額連續兩年突破100億元,“好米出天津”的名片愈發鮮亮。

  智慧農業重塑“耕種管收”新模式

  智慧農業賦能,重塑“耕種管收”全新模式。在靜海區天津智能農業研究院,農業機器人正在模擬溫室里精準完成播種、施肥、採摘作業,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光照、濕度,數據通過“津農經雲”係統上傳至雲端,為田間管理提供科學決策。

  這里是京津冀農業人工智能創新高地,已建成智能農業裝備檢測基地、智慧園藝示范項目,推動天津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10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至72%。

  在寶坻區天食智慧牧業有限公司的奶牛場,精準飼喂係統根據每頭奶牛的體質定制飼料配方,智能擠奶設備每小時可處理60頭奶牛的擠奶需求,糞污處理區通過生物循環技術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實現“養殖—廢棄物—種植”的循環利用。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科技正讓天津農業煥發新的生機。

  示范引領:鄉村振興書寫“和美天津”新答卷

  “村集體經營性收入7600余萬元!”北辰區青光村通過“黨建引領+農文旅商融合”,走出了一條組織振興帶動全面振興的路徑。津南區雙橋河鎮孫莊子村村口改造竣工,道路硬化、綠化升級等讓村容煥新。村內沽畔樂耕農場育苗大棚綠意盎然,露營區、垂釣區相映成趣,“沽水 孫莊”假日開放多元體驗。雙橋河鎮以精細規劃繪就“四季有景、產業聯動”圖景,孫莊子村人居改善與產業振興並行,成天津農村產業振興生動縮影。

  自2021年天津啟動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以來,已累計認定85個示范村,總結出“黨支部+合作社+企業”“休閒旅遊+商貿發展”等多種發展模式,每個村莊都在用獨特的實踐,詮釋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深刻內涵。

  產業振興促鄉村“造血”能力提升

  以產業振興點燃鄉村“造血”引擎,不同村莊立足實際走出特色振興路。2021年以來,為提升小站稻產業競爭力,天津“小站稻”之鄉——津南區北閘口鎮正營村“兩委”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成立正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培育“金稻919”、“津源U99”等優質稻種。該村種植的“盈躍”牌小站稻被認證為“津農精品”,村民分紅大幅提高。村里打造特色鄉村振興展覽館,借助電商拓寬銷路,還設立專項資金關愛老人、激勵學子,有效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在“村歌嘹亮”2025全國集中展演的舞臺上,正營村村民放聲歌唱,將鄉村蛻變譜成動人旋律,用淳樸鄉音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唱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圖景。

  東麗區胡張莊村破解鄉村產業用地難題,創新“點狀供地”模式,推動2000畝葡萄農業園區與文旅融合,激發特色產業活力。

  武清區南任莊村黨組織書記牽頭將全村耕地100%流轉到村集體,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股份合作模式,2024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7萬元。

  濱海新區李自沽村借助高校智力支持,打造“現代化水產養殖+漁光互補”示范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近千萬元,每年為村民發放口糧款、敬老金等福利,實現“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雙贏。

  生態振興讓鄉村成為“宜居畫卷”

  以生態振興擦亮鄉村宜居底色,津南區小站鎮鄉村旅遊線路入選文旅部推介名單。這里有小站稻種植傳奇,稻蟹混養改善生態,還有小站稻會館種植核心區、小站練兵園等景點。線路串珠成鏈,生態與文旅交融,成天津鄉村文旅發展亮眼范例。秋高氣爽,秋香“稻”津南等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串聯起“橙黃橘綠”多彩秋景,周邊居民慕名而來,品秋韻、享秋實,飽覽濃鬱絢爛的鄉村秋景,在秋收之旅中感受新時代和美鄉村物質豐饒、精神飽滿。

  寧河區木頭窩村實施“凈化、綠化、美化、靚化”工程,將村莊打造成“人在景中住,村在畫里藏”的公園式村落,發展鄉村旅遊累計接待外埠遊客3萬余人次,成為天津鄉村旅遊的樣板。

  靜海區呂官屯村立足“耕讀傳家”的文化底蘊,發展鄉村研學產業,全年接待3.8萬人次,“紅色研學+農文旅融合”的模式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024年天津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活污水均得到有效治理,累計建成30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願景在津沽鄉村變為現實。

  人才與文化振興為鄉村注入“靈魂”

  人才賦能與文化振興同向發力,為鄉村振興注入獨特“靈魂”。在寶坻區趙家灣村,“五星村”的牌匾懸挂在村委會最顯眼的位置,村兩委班子推行“黨員聯戶包保機制”,每年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問題百余件,“幸福趙家灣”積分制讓村民自治有了量化標準。

  津南區西小站村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重塑軍民情·我要送軍糧”紅色教育研學基地,年均接待遊客1.1萬人次,年文旅收入25萬余元,讓紅色基因在鄉村傳承。

  天津還注重引育結合匯聚人才力量:從農業致富帶頭人引領產業發展,到科研院校專家量身定制發展方案,再到“新農人”主播通過直播帶貨推廣農產品,人才“軟實力”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2024年天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715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76:1,繼續保持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省份,共同富裕的底色愈發濃厚。

  文旅融合:鄉村旅遊打開“綠水青山”轉化新通道

  “年接待遊客3802萬人次,綜合收入80億元!”2024年天津鄉村旅遊交出的成績單,彰顯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實踐。從薊州區的深山民宿到西青區的稻田音樂會,從寶坻區的漁生態小鎮到寧河區的濕地景區,天津以“最美風景 津郊‘鄉’約”為主題,推動鄉村旅遊與文化、研學、體育、康養深度融合,讓“點上靚化、線上成鏈、面上皆景”的旅遊格局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農文旅”融合打造“網紅打卡地”

  以“農”為基、“文”為魂、“旅”為橋,聚力打造熱門“網紅打卡地”。在津南區小站鎮會館村,以豐收為支點,以“農文旅”為杠桿,不僅打造了巨型稻田畫,還設置了“小站的稻海很NICE”、“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多個打卡點,稻田觀光小火車穿梭于金色稻浪間,現代農業與田園風光相結合的完美畫卷在津沽大地徐徐鋪開,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駐足打卡。不遠處,遊客還能體驗稻蟹共養帶來的釣蟹樂趣。

  西青區王穩莊鎮的“稻海直播間”里,東蘭坨村黨委書記卞洪璐正帶著村民展示傳統編織技藝,身後是180度環繞的稻田畫,赤、黃、白、紫、黑、濃綠六色稻秧組成的“畫中聞稻香,遇見王穩莊”字樣在直播間里格外醒目。這個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24中國美麗鄉村休閒旅遊精品路線”的“大美稻香”項目,年接待遊客3萬至5萬人次,通過“稻田畫+直播帶貨”的模式,讓“流量”轉化為村民增收的“留量”。

  薊州區下營鎮不知山鄉宿以“葉子型”建築為特色,用毛石、防腐木打造自然純粹的居住環境,26套客房常年爆滿;穿芳峪鎮穿芳峪村依托山水資源創建3A級景區,讓遊客在體驗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鄉土文化;寧河區七星島濕地風景區僅用47天完成生態修復,呈現“微縮版七里海濕地”風貌,“五一”運營以來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生態+旅遊”的模式讓鄉村煥發新活力。

  “體育+鄉村”激活消費新場景

  以體育為紐帶賦能鄉村,打造消費新場景、釋放發展新活力。寶坻區潮白河漁生態小鎮的湖邊,全國休閒釣魚公開賽正在激烈進行,6000余名參賽選手角逐的同時,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消費超2000萬元。這個以“漁文化”為主題的小鎮,全年舉辦商業賽事20余場,參與人數達2萬余人次,“以賽促遊”的模式讓鄉村成為體育愛好者的樂園。

  “歡樂東麗湖”“寧河七里海”半程馬拉松吸引京津冀、江浙滬跑者參賽,村超、村BA、農民廣場舞大賽匯集300支隊伍、3500名運動員,“體育賽事+鄉村非遺集市+津農精品展銷”的組合,讓鄉村旅遊從“觀光型”向“體驗型”轉變。

  薊州區投資1.35億元的潮玩谷項目、西青區樹蛙部落音樂會等新業態,更讓鄉村成為年輕人休閒度假的首選地,2024年節假日期間,天津鄉村旅遊接待量同比增長23.5%,“說走就走、不擠不貴”的鄉村遊成為消費新潮流。

  京津冀協同拓展旅遊新空間

  以京津冀協同為紐帶,打破地域壁壘,拓展鄉村旅遊發展新空間。在天津市鄉村休閒旅遊協會的辦公室里,京津冀休閒農業旅遊精品線路的地圖鋪滿桌面——131條線路串聯起三地的特色鄉村、農業園區、民俗景點,讓“一小時生活圈”變成“一小時旅遊圈”。

  天津與北京、河北簽署京津冀休閒農業戰略合作協議,舉辦協同發展論壇,推動三地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建;京津保鄉居民宿產業聯盟的成立,為鄉居民宿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市鄉村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梳理2200間閒置農房,打造“天津院子”係列產品,推出“津趣研學遊”“津味民俗遊”等5大主題16條精品線路,全年引流10萬人次;“水韻西青 入畫楊柳”海河遊船航線、薊州特色列車的開通,更打通了城鄉旅遊的“最後一公里”,讓京津冀遊客在天津鄉村感受“不一樣的鄉土風情”。

  振興“三農”,天津繪就時代新畫卷

  站在西青區王穩莊鎮核心種植區的高處遠眺,金色的稻浪與彩色的稻田畫交織成壯闊的圖景,遠處的智能加工車間機器轟鳴,冷鏈物流車正將新鮮的小站稻運往京津冀各地,田間的“新農人”主播忙著向網友介紹家鄉的特產——這幅動靜相宜的畫面,正是天津三農建設的生動縮影。

  2025年,天津正以“農”墨重彩的筆觸,繼續在產業振興中築牢科技根基,在鄉村振興中擦亮示范品牌,在旅遊振興中激活生態價值,朝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穩步邁進。

  從一粒種子的創新突破,到一個村莊的蝶變升級,再到一片區域的協同發展,天津三農建設的每一步都堅實有力。正如那幅在津南大地綻放的稻田畫,用科技勾勒輪廓,用匠心填充色彩,用情懷書寫故事,未來的天津,必將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繪就更加壯闊、更加澎湃的時代新卷,讓津沽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生機與希望。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