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堶全鏈條“手拉手” 共護糧豐民安
吉林一地進行機械化收割水稻作業展示。(圖/新華社)
□董宏達
金秋時節,稻谷飄香,我們迎來了第45個世界糧食日。凝視手中這碗米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粒粒晶瑩的糧食,更是一個國家糧食安全的宏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在“十五五”新程待啟的重要節點,端牢中國飯碗,不僅關乎14億人的生計,更連著國家發展全局與民族復興偉業。
全鏈條發力,共護糧豐民安。“十四五”時期,我國糧食產量已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更是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佔有量遠超國際安全線。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糧食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這種平衡極其脆弱,任何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糧食安全,是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協同作戰。全鏈條思維要求我們打破部門壁壘,建立從生產、儲存、運輸、加工到消費的無縫銜接機制。當各個環節都能“手拉手”形成合力,大國糧倉的根基才能堅如磐石,糧豐民安的願景才能照進現實。
科技賦能,向智慧農業加速邁進。在耕地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向科技要糧已成為必然選擇。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的不斷提升,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刻革命。從依靠人力畜力到機械化的普及,從靠天吃飯到智能灌溉,科技正在重塑農業的面貌。通過衛星遙感、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農民可以精確掌握每一塊土地的需肥需水情況,實現精準施肥灌溉;智能烘幹設備能根據糧食含水量自動調節溫度,將損耗降到最低;冷鏈物流技術讓糧食在運輸途中始終保持最佳狀態。這些看似微小的技術進步,匯聚起來就是糧食安全的巨大保障。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正在開啟糧食安全的新未來。
節糧減損,深耕“無形糧田”。世界糧食日所在周,也是我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糧食節約 人人有責”。我國每年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等環節損失的糧食約700億斤,這個數字觸目驚心。近年來,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糧食流通領域節約減損取得了顯著成效。糧食加工損失率降低至0.8%,糧食運輸損失率降低至0.8㏑……所謂“減損就是增糧”,這相當于在沒有增加一畝耕地的情況下,實現了糧食產量的有效增長。這是一條隱形的增產之路,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之道。在技術層面,推廣低溫儲糧、氣調儲糧等綠色保鮮技術,開發節糧減損新裝備;在制度層面,完善糧食產後服務體係,建立覆蓋全鏈條的損失調查評估機制。新版《餐飲業促進和經營管理辦法》規定餐飲服務經營者不得以任何方式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正是制度創新的具體體現。節糧減損,需要培育全民節約意識。要破除“好面子”的消費陋習,讓“光盤行動”成為日常習慣,以小環節匯聚起節糧減損的強大力量。
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提醒我們,“手拉手共倡多樣美食,聚合力同創美好未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守護好大國糧倉,既是對當下人民生活的責任,也是對子孫後代的承諾。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每一餐做起,共同守護這份來之不易的糧食安全,讓中國飯碗永遠端得穩、端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