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央廣時評·青春華章|青春的志向,鏈接使命與傳承

2025-10-16 14:16: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近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活動在河海大學拉開帷幕。活動期間,河海大學多位知名校友講述自己的青春故事,分享參與重大水利建設的感悟,激勵廣大學子努力學習、踐行報國初心。

  其中,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張金良談及一段特殊經歷:那年他12歲,鄰縣因黃河發洪水而受災,村里分了50斤白面烙餅救災。母親連夜幹活,他幫著燒火,卻一口也沒讓他嘗,只說“這是給災區的救命糧”。打那時起,“長大要學水利,要治水災”的念頭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于是,他把所有高考志願都填了水利專業。四十多年來,張金良一直扎根我國的水利事業。

  面對同學們關于“黃河古賢工程論證50年為啥還要建”的提問,張金良道出了黃河的特殊性:黃河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河流之一,水少沙多,解決它的問題不像其他江河是“解一元高次方程”,而是更難的“二元高次方程”。他說,這道題再難也要解,古賢工程是完善黃河水沙調控體係的核心,我們要一代代幹下去,讓黃河成為惠及人民的“幸福河”。

  青春可以點亮青春,精神可以塑造人生。在活動現場,大學生們不約而同地為學長們鼓掌。透過他們的眼神,我們可以看到,這場“青春分享會”給他們帶來了精神熏陶,將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之路。

  

  青年科研團隊在探討課題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青春經歷。如何讓這段寶貴的經歷最後成為人生中的最美回憶,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考題。從人生的維度來看,一個人取得成就是一種結果,而究其緣由,往往就與少年時立下的志向相關。古人講,志不強者智不達。這里的志應該有雙重含義:一是對奮鬥目標的篤定向往,二是實現奮鬥目標的頑強意志。歷史上,但凡有大成就者,其淵博的知識、卓越的才能、閃光的理想、扎實的業績,多是從志存高遠和磨礪奮鬥中得來的。立志後的磨礪奮鬥,其價值在于為夢想事業而執著,在于把個人志向與國家、人民的需求深度綁定,在于為國家、社會、人民的需要而奮勇前進。

  最美的青春,是在實踐中自我淬煉、創造價值、綻放光芒。就像黃文秀跋涉在脫貧山路上,把青春的足跡印在鄉村振興的徵途中;就像陳祥榕守衛邊關時的赤誠,讓“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精神在邊疆閃耀;就像龐路在科研實驗室里的堅守,用智慧為“大國重器”注入創新能量;就像一代代中國科學家用一生最好的青春時光“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正如奧運冠軍張雨霏所說,我們這代年輕人本就該奮鬥前行,把前輩的拼搏精神接過來,把開拓未來的使命扛在肩上。當我們錨定人生方向、選定事業賽道,再去品讀行業先行者的青春故事,總能收獲直抵內心的啟迪。而這正是青春的意義——一代代人的志向彼此呼應,既鏈接著當下的時代使命,也讓創新創業精神在傳承中不斷賡續。(央廣網評論員 文峰)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