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焦點訪談|秋糧搶收搶烘 這場“保衛戰”如何打好?

2025-10-16 10:30: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三春不如一秋忙,各地秋收相繼迎來熱潮。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約佔全年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三。秋糧豐歉,事關民生根基。目前秋收進度過半,東北、西北、西南等地捷報頻傳,不過黃淮地區特別是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持續連陰雨天氣,對“三秋”生產造成較大影響。今天的節目,我們一起去看看當地是如何集中多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難,積極推進秋收進程的。

  

  丁景強是安徽鳳陽縣板橋鎮一家農機企業的負責人,這些天他忙得腳不沾地。自9月中下旬以來,安徽全省連續陰雨天氣。因為正趕上秋收,丁景強管理的21臺糧食烘幹機成了香餑餑,每天24小時連軸轉,但是堆場上還有100多萬斤玉米和水稻等著進烘幹機,另外還有很多種糧大戶在排隊等著進場。

  

  另一個也忙得團團轉的人是鳳陽縣小溪河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張傳海。他的工作是負責統籌協調全鎮7個烘幹房的34臺烘幹機,每天要把它們高效調動起來,還要把全鎮各處需要烘幹的糧食與烘幹機進行精準匹配。今天需要烘幹的糧食有多少?分別在哪里?哪個烘幹房已經超負荷運轉?哪個還能接單?怎麼按最佳距離匹配?張傳海和同事們每天都要在工作群里隨時更新這些信息。

  10月14日,張傳海接到求助,燃燈村有5戶村民總共8萬多斤水稻需要快速烘幹。張傳海和同事很快給匹配了合適的烘幹房,但村民們有些擔心。

  

  安徽鳳陽縣小溪河鎮燃燈村村民劉虎:“我擔心現在烘幹房會不會提高價格,本身糧食今年的行情就不太好,如果再去掉幾分錢就沒有利潤了,就等于白幹了。”

  潮濕的糧食不能等,張傳海和村民們一起來到烘幹房和老板商量價格,最終商定了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這幾戶村民的糧食終于可以烘幹,張傳海馬上起身去解決另一家村民的求助。求助人是種糧大戶朱懷院,他今年種了500多畝水稻,都已經成熟,但他所在的北夏村沒有烘幹機,老朱不敢收水稻,很是著急。

  

  張傳海想到距離老朱家10公里外的小崗村有一家農機企業,那里的大型烘幹機產能較大,也許還有余力接納。于是張傳海跑去找到了小崗村第一書記幫忙協調,終于爭取到了企業的幫助,還談下了相對優惠的價格。

  這一天下來,張傳海和同事們一共走了8個村、十幾家農戶,當天列的工作任務基本都得到了解決。

  自9月以來,河南省也出現了8次大范圍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332.4毫米,為1961年以來最多。不過,因為早已經有天氣預警,主要種糧大縣都已經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對糧食秋收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蘭考縣提前組織各鄉鎮臨時騰出來廠房、倉庫、學校空地等場所,做糧食晾曬場,讓種散糧的農戶們抓緊晾曬糧食。

  不過對種糧大戶們來說,糧食量太大,不適合就地小規模晾曬,必須用烘幹機烘幹。但因為量大,烘幹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考慮到農戶們的困難,當地政府也在保證農機企業利潤的情況下,幫助進行了溝通協調,同時給予農機企業一定的補貼。

  

  河南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陳維忠:“烘幹設備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價格比較高,一般在1毛左右,後來我們統一談,給烘幹的優惠政策,就壓到(每斤)5分,讓老百姓接受,我們也(給農機企業)補貼一點,給點政策。”

  而對那些不願再進行烘幹處理的農戶,政府也出臺了政策,號召各糧食收儲部門、收購點敞開收購農戶的濕糧,做到“應收盡收”,並定下最低收購價格:每斤濕玉米棒如果沒有霉變,最低收購價是5毛一斤,輕微霉變的則在4毛至5毛之間。收來的玉米經過處理,達到國家標準後才能存儲入庫。有霉變的玉米,按不同標準規定,用于飼料生產或工業酒精制作。

  

  在當地一家糧食收購點,記者見到了前來賣濕玉米棒的村民王金枝。王金枝說,今年雖然因為陰雨天,賣玉米的收入減少了些,但是有收購點直接收糧做托底,也彌補了一定的損失。

  在這場保秋收行動中,當地還組織了黨員幹部和志願者成立幫扶小隊,到田間地頭幫五保戶、老人等一起收糧、曬糧,確保顆粒歸倉,把農戶損失降到最低。

  

  今年入秋以來,山東平均降水量也達到170.6毫米,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多。進入10月後,降雨仍然沒有停歇,這讓種糧的農戶們很焦心。濟南市章丘區種糧大戶張德利種了160畝玉米,眼看可能爛在地里,老張心急如焚。

  保秋收、降損失,刻不容緩。山東省組建了專門的保秋收工作組,統籌協調全省1312支應急搶收服務隊、526個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全力搶收搶烘。同時,山東各地的農業專家們全部出動,趕赴16個地市的秋收一線進行幫扶。

  

  丁照華是國家玉米產業體係崗位科學家核心成員,這些天他已經連續跑了濟南、臨沂、濱州等多地,他說面對這樣的天氣,必須得深入到田間地頭,不同品種、不同長勢的玉米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只有在實地扎實了解情況,才能給農戶提供最科學的方案。農業專家的耐心指導,讓心情焦灼的種糧戶們松了口氣。

  不過根據氣象預報,未來幾天山東還有一次連續降雨過程,搶收保收工作依然面臨很大挑戰。

  

  種糧大戶晉利波今年種了1200畝玉米,大部分是新品種“魯單510”。這個新品種的突出優點就是抗高溫、抗澇,應對陰雨天氣具有格外優勢。不過,畢竟是第一年種新品種,遇到這麼大的天氣考驗,晉利波心里也有些打鼓。

  “魯單510”品種正是由山東省農科院的丁照華團隊選育的,團隊專家們也在密切關注這個新品種在陰雨天氣下的表現。這些天他們一直在玉米地里,每天細致地觀察、記錄。

  

  為應對復雜多變的氣候,近年來農業專家們明確了黃淮海地區玉米育種的主攻方向,就是選育高產、抗病、耐逆的玉米品種。丁照華團隊在2021年選育出“魯單510”品種,也是在那一年,山東遭遇黃淮海地區50年一遇的秋汛,而“魯單510”品種在煙臺招遠的試驗田,打出了畝產980.92公斤的產量,成為那一年黃淮海夏玉米高產冠軍。經過不斷地試驗推廣,2024年,“魯單510”入選國家主導品種,在黃淮海區域大面積種植,為應對陰雨洪澇等復雜天氣提供了支撐。

  

  山東省玉米產業技術體係崗位專家、山東省農科院玉米所所長丁照華:“黃淮海地區是逆境頻發的區域,2021年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意識到耐逆育種在黃淮海地區更加重要,只追求產量的話,一年豐產,另一年絕產不叫好品種,要連年穩產。這兩年大面積單產提升,我們在全省建了8個點,有40多個品種,讓種糧大戶按照當地的生產模式來播種來管理,讓他們來選,最後走向市場。”

  

  與天爭時,與雨賽跑。目前,河南全省秋糧作物已收獲超八成,安徽省秋糧收獲近七成,山東秋糧已收面積超六成。其他受陰雨天氣影響的省份——河北、山西、陜西、四川等也都在全力搶收中,確保把損失降到最低。

  全國其他沒有受陰雨天氣影響的糧食產區,也都在爭分奪秒推進秋收。東北主產區的秋糧面積佔全國秋糧面積的35%,今年北大荒投入一批新研制的大馬力、大喂入量的收割機,全力保障秋收進度與效率。在江西省撫州,連片金黃的稻田中,收割機轟鳴作響,切割、脫粒、粉碎稻稈一氣呵成。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目前全國秋糧已收64.3%,同比快1.1個百分點。其中玉米已收67.5%、一季稻64.5%、大豆80.8%。西北地區收獲過八成,黃淮海和西南地區過七成半,東北、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地區過半。

  從調配烘幹機到騰挪晾曬場,從政策調整到選種抗災品種,各地都在積極應對不利天氣影響,千方百計抓好秋糧收獲和收購。根據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的風險預警,後期部分地區仍有連陰雨和農田漬澇風險。要打好這場秋糧搶收搶烘“保衛戰”,相關地方還需要提高警惕、細化政策,從氣象預警、田間搶收、麥播備耕到秋糧收儲全面發力。同時也為下一步針對極端天氣多發頻發趨勢,要加快補上短板,未雨綢繆,為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