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學者共尋何為中國、何以中國
中國學是歷史中國之學,也是當代中國之學。
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在黃浦江畔舉行,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00位嘉賓與會。
本屆大會以“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為主題,海內外學者深入交流中華文明的賡續和創新,共尋何為中國、何以中國。
理解現實的世界
“這一次來上海,我才明白什麼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大會現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係榮休教授高棣民分享了自己對中國變化的認識。
高棣民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間。“我喜歡散步,探索石庫門、里弄和老建築。”高棣民說,“希望可以有更多機會來中國做田野研究,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理解。”
2023年11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致賀信指出,希望各國專家學者當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並蓄、開放包容,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將自己的研究領域聚焦于中國,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將世界中國學搭建成連接中國與世界的一座重要學術橋梁。
“中國研究已經成為全球現象。”英國作家、評論家馬丁·雅克說,“要更好了解中國,去看看中國是最直接的方式。”
“世界中國學不僅是關于理論的思考,也是面向實踐的回答。”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沈桂龍說,現在很多關于中國的研究趨向實踐,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專家到中國來,看一看中國真實的發展變化。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我們能塑造一個怎樣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理解並參與中國故事。”埃及阿拉伯國家聯盟阿拉伯研究學院政治學青年學者、青年漢學家哈迪爾·賽義德說。
“中國學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世界各國學者的共同任務。”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說,“從中國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通過這種雙向視角所看到的中國,既有豐富的內涵,又有豐滿的外觀。”
辨識當今的中國
“我在取中文名字的時候,一位中國歷史上的女英雄給了我啟發。”李木蘭回憶。
10月13日,作為新南威爾士大學人文與語言學院榮休教授,李木蘭在參觀上海博物館東館時,介紹了她中文名字的由來。此行,李木蘭最關注的是中國的絲綢和古代服裝,“這些展陳讓我了解到更多關于中國的點點滴滴。”
不只是李木蘭,本次參加世界中國學大會的海內外學者,在中國的古今交融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國。
19歲起研習中文與中國古代哲學,2003年完成《論語》意大利語首譯,2010年翻譯《中庸》……意大利威尼斯大學校長李集雅,一路見證了中國的發展。“1984年我第一次來中國,這幾十年里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李集雅說,要了解當代中國,不能脫離對古代中國的了解。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如果不能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就難以真正理解當代中國,難以理解中國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高翔認為,中國學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必須充分體察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的內在聯係,秉持大歷史觀,從新時代出發,溯源而上,于歷史的縱深感中觀當下、謀未來。
1983年就曾到訪中國的瑞典跨國和平與未來研究基金會創始人揚·奧貝里,談起自己的所見所聞時不禁感慨:“中國可能是世界上對于未來發展最為高瞻遠矚的國家。”
在四川外國語大學任教的意大利籍青年漢學家范狄說:“我們研究中國古代,都是從現代的觀察視角出發的。如今我們生活在AI時代,我們再看中國文明,也要帶著更新的思維和視角加以辯證研究。”
“離開中國場景,任何關于中國的敘事都有可能變成隔岸觀景。”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說,“當中國學日益成為國際顯學,我們在實踐中愈發感到:拓展中國學研究,治學之道在于立足中國大地、深入中國場景。”
實現共同的進步
“孩童在公園玩耍,老人打著太極拳,街頭看不見一個流浪漢……目之所及都是和平、安全、友善,這在其他國家非常罕見。”這是英國政治評論員卡洛斯·馬丁內斯眼里的中國。
卡洛斯·馬丁內斯曾7次來到中國,每一次都刷新著他對中國的印象,“中國長期致力于減貧,努力保護生態環境,重視和平,中國式現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與方案。”
卡洛斯·馬丁內斯將思考寫入書中,書名為《東方依然紅:21世紀的中國社會主義》,希望通過這本書,讓世界了解更真實的中國,感受東方大國的智慧。
大會上,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無處不在。法國學者、作家弗雷德里克·馬特爾說:“事實上,無論文化、政治、經濟、價值觀……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全球化問題都離不開中國。中國已經不可避免地在各個領域為世界提供經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豐富發展,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如何推動進一步的交流互鑒?合作成為共識。
大會開幕前,英國杜倫大學計算機科學係助理教授德龍參觀了位于上海張江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中國開發的大語言模型正在海外產生重要影響,而我的研究非常依賴這些開放資源。”德龍說,“真正的進步需要雙向交流,就像古絲綢之路一樣,知識會在流動中增值。”
“世界需要了解中國,因為這個國家能為世界貢獻太多寶貴的東西。”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莫斯科)副所長劉宇衛說,“如果我們停止對話、拒絕交流,整個世界將在隔絕與分裂中越陷越深。”
“在一個多極化的世界里,合作就是我的指南針。”意大利前總理、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羅馬諾·普羅迪談到,世界需要一個穩定與繁榮的未來,中國在其中的角色是獨一無二的。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同時發布《文明互鑒與世界中國學繁榮發展:上海倡議》。倡議提出,“世界中國學不僅是研究中國的重要園地,也是文明對話的重要平臺。我們歡迎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攜手合作,在互學互鑒中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