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在廣闊天地間淬煉“硬核”青春
央廣網天津10月15日消息(記者周思楊 韓雨晨)青年向上,國家向前。奮鬥的青春最美好,奉獻的人生最充實。當晨光漫過鄉野田埂,有人用鏡頭定格村民眼中的星光;當夜色點亮實驗室燈盞,有人在電路板上追逐工業精度的極致;當鋼軌延伸向遠方天際,有人以匠心校準每一寸安全刻度——新時代的青年學子中,正涌現出這樣一批“追光者”:他們以專業為筆、以奮鬥為墨,把個人理想融入鄉村振興、制造強國、交通強國的時代畫卷,讓青春風採在服務祖國、奉獻社會的實踐中熠熠生輝。
天津美術學院2022級研究生周思武,是這條“追光”路途上最懂“用影像傳溫暖”的人。2021年,他奔赴甘肅清水縣支教,一年時光里,他既是鄉村孩子的美術老師,也是助農增收的“宣傳員”——為“花牛蘋果”拍攝推廣影像,在腰林村牆壁上繪就“美麗鄉村”圖景,用藝術為基層需求搭建橋梁。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領悟:“真正的美,永遠誕生在俯身觸摸泥土的掌紋里。”回到校園後,他將這份感悟化作實際的行動——2017年,“用影像記錄鄉土”的萌芽破土而出,他搭建起“龜殼影像社區”,從個人的徒步探索與記錄,到吸引40萬人參與共創,“人人皆是創作者”的理念在鄉村落地生根。當列車上的“流動童詩展”傳遞孩子的心聲,當湖南瀏陽的“煙花藝術節”讓200余名村民與孩子點燃鄉野想象,周思武用鏡頭證明:藝術從來不是象牙塔的孤品,而是照亮角落、聯結人心的光。
周思武(左四)支教時與孩子們在一起合影(央廣網發 天津美術學院供圖)
在“工業4.0”的賽道上,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的胡亮則把“篤學實踐”的底色擦得格外鮮亮。作為自動化專業學生,他從入學起就銘記“基礎不牢則地動山搖”。除了課堂與圖書館,實驗室就是他最常出現的“戰場”:晚上11點的燈光下,他反復調試電路、優化代碼;寒暑假放棄休息留校攻堅,為全國大學生嵌入式芯片競賽迭代十余版方案,最終實現學校在該賽事上“國家一等獎”的突破;他所研發的“共享自助購物車”,用物聯網技術打通“自助購物-稱重-付款”全流程,既方便消費者,又為商家降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上,面對賽題量翻倍的挑戰,他與隊友每天僅睡3個小時,創新“雙人全能模式”實現靈活協作,最終斬獲工業4.0項目金牌,為學校續寫該賽項“三連冠”的紀錄,用實力詮釋“技能報國”的初心。
胡亮(左)與同伴斬獲金牌(央廣網發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供圖)
在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姚海鵬與鋼軌的故事滿是“精益求精”的匠心。作為鐵道車輛技術專業學生,他始終踐行“精神抖擻、專心致志、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鐵院精神。在一次實訓中,他發現傳統鋼軌打磨技術效率低、精度差,便萌生“研發智能打磨係統”的想法。為此,他帶領團隊把寒暑假變成“攻堅期”,哪怕遭遇“看不到進展”的挫敗,也從未停下腳步。他不僅在第十四屆“挑戰杯”、第十八屆“振興杯”比賽中捧回大獎,還以第一作者身份拿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除了專業求索,他還用累計300小時的志願服務時長,讓責任與擔當成為青春最厚重的注腳。
姚海鵬在備戰第十四屆“挑戰杯”(央廣網發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雖賽道有別,但青春的航向卻相同——把個人所長與祖國所需緊緊相連。周思武的影像里,藏著鄉村振興的溫度;胡亮的代碼中,寫著制造強國的精度;姚海鵬的鋼軌上,承載著交通強國的厚度。這便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風採——以專業鑄底氣,以奮鬥顯擔當,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讓青春之歌奏響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徵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