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怎樣理解四大全球倡議

2025-10-15 21:19:00
來源:《求是》2025/20
字號

  怎樣理解四大全球倡議

  《求是》雜志編輯部

  2025年9月1日下午,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見證了歷史性的莊嚴一幕:

  “我願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係,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鄭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第一時間得到與會各方領導人積極回應和高度評價。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貢獻的又一重大全球性倡議。在人類社會面臨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的當下,四大全球倡議從不同角度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為應對世界變局、破解人類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一文,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間的有關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四大全球倡議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現實針對性。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文章,對于廣大黨員、幹部準確把握四大全球倡議的核心要義,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如何理解全球發展倡議

  當歷史的腳步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世界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南北差距、發展斷層等問題更加突出,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發展困境日益凸顯。全世界已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仍不超過30個,總人口約10億、不到全球人口的七分之一。而2020年受長期饑餓影響的人數增長超過之前5年的總和,比上年增加1.61億人。加之有的國家將發展議題政治化、邊緣化,大搞“小院高牆”、“脫鉤斷鏈”,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嚴峻挑戰。

  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全球共同發展的長遠目標和現實需要,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上鄭重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吁國際社會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這一倡議直面全球發展赤字導致的難題,有力回應了各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發出了實現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強音。

  全球發展倡議提出以來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目前已有8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圖為2024年4月17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高級別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 中新社記者 王帆/攝

  全球發展倡議最根本的目標是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最重要的理念是倡導共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主要內容是“六個堅持”。堅持發展優先是第一要義。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難題,追根溯源都與發展有關。唯有發展,才能甩掉貧困的帽子,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進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價值導向。發展事關人民生活和尊嚴。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堅持普惠包容是基本原則。發展是世界各國的權利,而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各國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只有各國共同發展了,世界才能更好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是重要引擎。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加速培育發展新動能,才能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的全球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重要原則。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要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加快綠色低碳轉型,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堅持行動導向是實踐指引。只有將發展共識轉化為務實行動,才能有效推進全球發展事業。這六個方面係統闡釋了為什麼要發展、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如何發展等一係列事關全球發展的重大問題,有力推動各國聚焦發展、為民發展、團結發展、共同發展。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將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體係之中,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與世界分享發展機遇。從召開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到召開“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部長級會議;從設立全球發展倡議項目庫,到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從創設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到成立國際民間減貧合作網絡;從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夥伴行動,到中拉攜手啟動五大工程……中國與各方共商發展大計、共享發展成果,不斷推動全球發展倡議實現從“打基礎”、“搭框架”到“強合作”、“顯實效”的跨越。過去4年多全球發展倡議已動員230多億美元資金支持全球南方發展振興,開展1800多個合作項目。當前,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全球發展倡議的落實機制,向國際社會展現了更具包容力、更加多元化、更可持續的國際發展合作新模式,為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了強大信心和動力。

  二、如何理解全球安全倡議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歷史,人類經歷了慘烈殘酷的熱戰、陣營對抗的冷戰,深知和平之不易、安全之可貴。然而近年來國際形勢依然變亂交織,地區安全熱點問題此起彼伏,人類社會面臨的安全挑戰和問題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棘手。2022年2月8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報告顯示,人們的安全感降至歷史低位。當月,歐亞大陸核心地帶戰火重燃,短短幾十天就有超過600萬烏克蘭人逃離家園,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難民潮。

  2025年9月17日至19日,第十二屆北京香山論壇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論壇主題為“共護國際秩序、共促和平發展”,100余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官方代表及專家學者和各國觀察員等1800余名嘉賓出席。圖為9月19日與會代表參加主題為“國際秩序與世界安全穩定”的第三次全體會議。 中新社記者 富田/攝

  安全問題事關各國人民的安危福祉,事關人類的前途命運,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從全人類前途命運出發,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鄭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以團結精神適應深刻調整的國際格局,以共贏思維應對復雜交織的安全挑戰,消弭國際衝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實現世界持久和平與安寧。這一倡議的核心理念與原則主要有六個方面。其中,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是理念指引,強調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綜合施策以協調推進安全治理,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地區和全球安全,發展和安全並重以實現持久安全;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是基本前提,強調不幹涉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是根本遵循,強調摒棄冷戰思維,反對單邊主義,不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是重要原則,強調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反對把本國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是必由之路,強調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不能搞雙重標準,反對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是應有之義,強調共同應對地區爭端和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問題。

  全球安全倡議明確了維護和實現全球安全的核心理念、根本遵循、重要原則、長遠目標和可行思路,既展現頂層設計的宏觀思維,又包含解決實際問題的微觀視角,既著眼于解決人類安全的現實問題,又著眼于謀求世界和平的長久之道,科學回答了“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的時代課題。同時,這一倡議摒棄獨享安全、絕對安全的傳統路徑,超越以實力抗衡為基礎的叢林法則、霸權秩序,摒棄你輸我贏、你死我活的零和邏輯,跳出意識形態對立、地緣政治博弈的冷戰思維,致力于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協商取代脅迫、以結伴取代結盟、以共贏取代零和,在國與國聯係日益緊密的今天愈加彰顯時代價值和戰略意義。作為維護世界和平安寧的堅定力量,中國積極推進國際和平事業,促成沙特和伊朗歷史性和解,與30多個國家在香港共同建立國際調解院,不斷匯聚國際社會應對全球安全挑戰的共識與合力。目前,全球安全倡議已得到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明確寫入140多份雙多邊文件,在維護地區穩定等多個領域取得重要收獲,被評價為“維護共同安全的行動路線圖”。

  三、如何理解全球文明倡議

  初冬時節,北京懷柔雁棲湖畔風光秀麗、美景如畫。2024年11月6日至8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這里召開,來自全球的數百位學者齊聚于此,共襄這場學術盛會。在致大會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斷滋養和啟迪後世”,“中國積極致力于推動文明傳承發展,加強國際人文交流,促進全球文明對話,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願同各方一道,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當今世界有80多億人口,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5000多種語言。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然而,近代以來,一些西方國家認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宣稱其現代化模式及價值體係是“普世”的。“文明優越”、“文明隔閡”、“文明衝突”等論調甚囂塵上,造成不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衝突升溫,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遭遇嚴峻挑戰。

  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向全世界發出深入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真摯呼吁。這一倡議提出四個“共同倡導”,一是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強調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二是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強調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主張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三是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強調文明是發展的、流動的,主張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四是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強調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主張友好交往、對話合作,消除文明隔閡和誤解,促進各國人民交流交融、相知相親,不同文明和合共生。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深入闡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經常講述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在中國廣州,古琴演奏《流水》余韻悠長,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共話“高山流水覓知音”的相處之道;在美國舊金山,面向美國友好團體,宣布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在秘魯利馬,提出“支持各國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不同文明如同中國九寨溝的五彩池和秘魯馬拉斯的梯田,雖色彩斑斕、形狀各異,但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從墨西哥奇琴伊察瑪雅文明遺址到中亞古城撒馬爾罕,從捷克斯特拉霍夫圖書館到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古城,從埃及盧克索神廟到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的“文明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勾勒出不同文明相交相知、互學互鑒的動人畫卷,展現出獨具魅力的東方智慧和虛懷若谷的大國氣度。

  全球文明倡議回應了國際社會增進文明對話交流的呼聲,日益得到全球認同並不斷轉化為廣泛實踐。2024年6月,第七十八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成為中國方案為不同文明間消除偏見誤解、增進理解信任作出貢獻的生動例證。2025年6月,國際社會共同慶祝了首個“文明對話國際日”。《“我們的文明觀”全球民意調查藍皮書》顯示,全球文明倡議獲得受訪者高度認同,90.8%的受訪者同意“尊重多樣性是國際社會應遵循的基本原則”,91.8%的受訪者同意“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應主要是合作而非對抗”。文明多樣性、平等對話、合作共贏等核心理念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

  四、如何理解全球治理倡議

  1945年,聯合國的創立為各國對話協商處理國際事務搭建了平臺、確立了規則,全球治理掀開新的一頁。80年後的今天,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沒有變,但冷戰思維、霸權主義、保護主義陰霾不散,聯合國和多邊主義受到衝擊,全球治理赤字持續擴大。現行國際機制全球南方代表性嚴重不足,權威性遭到侵蝕,有效性亟待提升。個別大國“退群毀約”、“撤資斷供”,阻撓安理會決議通過,癱瘓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係迫在眉睫。

  在全球治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當口,各國尤其是大國作出何種抉擇,將決定時代走向、影響世界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聚焦“構建什麼樣的全球治理體係,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這一重大命題,以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為核心要義,飽含深邃洞見、突出問題導向,為推動全球治理體係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注入了強大思想動力。

  奉行主權平等,這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主權是國家獨立的根本標志,也是國家利益的根本體現和可靠保證。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後,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各國應該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任何國家都沒有包攬國際事務、主宰他國命運、壟斷發展優勢的權力,不能誰“胳膊粗”、“拳頭大”就聽誰的。遵守國際法治,這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在國際社會中,法律應該是共同的準繩,沒有只適用他人、不適用自己的法律,也沒有只適用自己、不適用他人的法律。要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等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確保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平等統一適用,不搞“雙標”,不將少數國家的“家規”強加于人。踐行多邊主義,這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徑。多邊主義是國際體係發展的必然產物,踐行多邊主義的要義是國際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由各國共同掌握。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加強團結協作,堅定維護聯合國地位和權威。倡導以人為本,這是全球治理的價值取向。全球治理是依靠人、服務人、造福人的實踐活動。只有以人民的獲得為目標,不斷為民眾提供信心和穩定預期,全球治理體係才能得到廣泛支持並有效運作。注重行動導向,這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則。全球治理是否管用,關鍵在于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當下,全球治理變革的美好藍圖更要靠一步一個腳印的行動才能變為現實。

  2025年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上海開幕。本屆大會以“智能時代 同球共濟”為主題,國內外嘉賓及人工智能產學研領域代表1000多人出席大會開幕式。大會發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圖為開幕式現場。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攝

  全球治理體係變革,不是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推倒重來,也不是在現行國際體係之外的另起爐灶,而是要與時俱進、改革完善,增強現行國際體係和國際機制的代表性、執行力、有效性。全球治理倡議一經提出,立即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反響與共鳴,1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迅速明確表示歡迎支持。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內涵豐富,其核心理念與聯合國堅守的信念高度契合,有力回應了國際社會對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係的強烈呼聲”。德國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為維護國際秩序、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全球治理倡議就是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各國加強合作,化解衝突,實現共同發展”。印度《力量》雜志主編普拉溫·索尼認為,“全球治理倡議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倡議。它強調的是各國平等,是在聯合國框架下開展工作,是在世貿組織規則下進行多邊貿易。這是一種完全不同于美國思維的理念,大多數全球南方國家被這種思維所吸引”……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之際,全球治理倡議的提出正逢其時、指引方向、彰顯擔當,順應了各國人民的普遍願望,符合當今世界的緊迫需求,必將照亮國際社會走出時代困境、消弭治理赤字的前行之路。

  五、如何推動四大全球倡議落地落實

  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各有側重、相互促進,是具有緊密內在聯係的有機整體。其中,全球發展倡議聚焦推動國際發展合作,全球安全倡議著眼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爭端,全球文明倡議致力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全球治理倡議錨定全球治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原則和路徑。四大全球倡議從發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個維度,為共建美好世界注入強勁動能,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戰略引領,充分彰顯了中國的全球視野、世界情懷和國際擔當。

  從中國主張到國際共識,從合作理念到共同行動,四大全球倡議已經產生了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但也要看到,推動落實四大全球倡議,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當前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比如,在發展領域,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169個具體目標中僅35%進展順利,近一半進展緩慢,18%出現倒退。《2025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顯示,全球尚有8億人處于絕對貧困狀態,數十億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和衛生服務。在安全領域,烏克蘭危機持續延宕,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已造成超6.7萬巴勒斯坦人死亡,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此起彼伏,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跨國恐怖主義、全球氣候變化、網絡領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也在持續蔓延。在文明領域,冷戰思維卷土重來,意識形態對抗老調重彈,個別國家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劃線,人為制造分裂和衝突。在治理領域,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格局中的分量持續提升,但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代表性卻沒有相應增加。部分國家繞開聯合國發動單邊行動,處心積慮阻撓聯合國決議執行,多邊機構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情況長期存在。

  踐行四大全球倡議,必須進一步凝聚思想共識,有效匯聚各方資源與力量。一方面,要結合國際社會關切,積極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互聯網等平臺和渠道發聲,發揮好智庫和專家學者作用,善用生動感人事例,深入宣傳闡釋四大全球倡議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廣泛宣介中國在推動共同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促進文明交流、捍衛公平正義等方面的務實行動,為倡議的實施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另一方面,要積極支持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更好發揮作用,不斷提升金磚合作、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等機制的全球影響力,在共同參與全球事務中實現對發展、安全、文明、治理的統籌,形成係統落實四大全球倡議的強大合力。

  中國是四大全球倡議的提出者,更是推動落實的行動派,將在進一步展現大國擔當中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發展領域,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長期保持在30%左右,關稅總水平已經降至7.3%,並承諾在世貿組織當前和未來談判中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未來5年,中國還將在發展中國家再開展2000個“小而美”民生項目,在全球發展資金庫項下設立“數字能力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全球發展倡議“數字南方”品牌。在安全領域,中國將圍繞《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中所列的20個重點合作方向積極行動,積極推動朝鮮半島、烏克蘭危機等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推動非傳統安全領域開展合作行動,同時加強新興領域的國際安全治理。在文明領域,中國將繼續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文明對話,拓展教育、科技、文化、學術等各領域交流合作,推動地方間友好交往,增進民心相通,深化理解互信。在治理領域,中國將與各方共同探尋全球治理改革完善之道,優先考慮在國際金融架構改革、人工智能、網絡空間、氣候變化、貿易、外空等緊迫性突出的領域推動務實合作,以實際行動化解治理赤字。

  乘歷史大勢而上,走人間正道致遠。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各國必須攜手同行。我們要共同推動四大全球倡議落地落實,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深走實,讓人類發展的巨輪駛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