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新疆棉 從“小”開到“大”
採棉機威風八面,遊走在田野上;種棉人春風滿面,笑看機器吐“金蛋”……眼下,新疆棉田這樣的豐收場景隨處可見。70余載春華秋實,一朵新疆棉經歷了從“小”開到“大”,從“希望”開出“奇跡”,每一步都書寫著傳奇。
2025年10月4日, 沙灣市安集海鎮和平新村棉田里, 一臺採棉機正在作業。(資料圖片)
新疆棉從小拐“起跑”
新中國成立之初,新疆棉花的種植量非常少,僅佔全國總產量的1.1%,新疆棉的“起跑”是從瑪納斯河流域開始的。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進入準噶爾盆地瑪納斯墾區。戰士們在瑪納斯河流域小拐墾區播種第一季小麥時,在一塊三畝的荒地播種了棉花,這塊棉田位于今天的兵團第八師136團。當年秋天,三畝棉花地收成不錯。兵團人從這發現了改變中國棉花種植史的可能。
圖片來自兵團新聞網
1951,王震部署在北疆大力推廣小拐的植棉經驗,棉花生產被放在僅次于糧食生產的重要位置。
1953年,瑪納斯河流域的兵團農七師(現兵團第七師)、兵團農八師(現兵團第八師)兩萬畝棉花播種。這標志著一場旨在擴大新疆全軍區棉花種植規模的戰役正式打響。當年,獲得了大豐收。
棉花生產的“新疆奇跡”進程也從此啟程。隨著新疆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棉花種植的規模也不斷擴大。
一小包外國種子“繁衍”出長絨棉家族
70多年來,從傳統陸地棉到優質長絨棉,新疆棉的品種改良道路不容易卻也成就輝煌。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疆棉花的主要品種是陸地棉(細絨棉)。優質長絨棉的出現,源自1953年王震交給兵團農一師(現兵團第一師)沙井子試驗場負責人陳順理的一小包蘇聯長絨棉種子。
接到任務後,陳順理立即投入艱苦試驗。直到1955年,他和團隊培育出更適合新疆本土種植的長絨棉品種“勝利1號”,打破了“南疆種不出長絨棉”的魔咒。
“中國長絨棉之父”陳順理和妻子馬環在棉田工作。來源:絲路視聽
然而,“勝利1號”除了早熟性優于蘇聯引進品種,在纖維長度和強度上都不理想。陳順理又重新投入科研。
經過8年雜交選育,陳順理團隊終于培育出了真正有推廣種植價值的長絨棉新品種——“軍海1號”。早熟、高產是其主要的特點,纖維的品質也較好,因此很快就被推廣種植。
後來,陳順理和科研人員又培育出了更多優良的“新海”係列長絨棉品種,品質佳、高抗病、產量好……它們都各自特性明顯,陸續投入種植,極大提高了新疆棉的質量和種植規模。
此後,科研人員還選育出適合機採的棉花品種;針對紡織市場需求,選育出適宜紡高中低支紗的品種;培育出十多個彩棉品種……新疆棉花品種呈現百花齊放態勢。
新疆彩棉 (資料圖片)
目前,新疆是全國最大的棉花種子制種基地,棉花自育品種佔比90%以上,其中長絨棉全部為新疆自育品種。
近年來,新疆棉花育種進入“基因技術+大數據”引領的AI生物育種新時期。科研人員通過解析棉花基因圖譜,精準定位控制早熟、抗病性、纖維強度等目標性狀的基因位點,縮短育種周期,培育出綜合性能更優的品種。
從產棉基地到世界棉倉
“全國最重要的產棉基地”“世界棉倉”……新疆這些當之無愧的稱號,當然有名副其實的成長數據支撐。
新中國成立之初,產量佔全國1.1%,到了2024年,總產量已佔全國的92.2%,70多年來,新疆棉的奇跡就是這樣發生了。
新疆棉第一次“起跳”,始于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新疆人種棉熱情高漲,加上植棉技術不斷進步等,1980到1985年,5年間總產量翻了近2.5倍。
到1994年,新疆地區植棉面積已超過千萬畝。
2014年9月,國家在新疆試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給新疆棉花生產帶來了巨大影響。棉花的種植面積和產量質量逐步提高。到2024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已佔全國總面積的86%。
如今,中國棉花產量佔全球近1/4,而新疆棉花佔比超過九成。
“智慧”新疆棉跑出加速度
在棉田里徒手定苗、打頂、拾花,是不少70後、80後尤其在兵團長大的人,對青少年時期的共同記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疆棉田里大部分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勞動量大、效率還不高。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新疆隨著棉花種植面積增加,還吸引了大量疆外“拾花工”來掘金,每年棉花成熟季節,一列列“拾花工”專列從全國四面八方而來,成為一大景觀。
而今,不論春夏秋,在一片片廣袤的棉田里見到更多的是機器忙碌的身影。“人海戰術”在2004年後逐漸褪去。
2004年國家出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新疆不少棉農開始購買農機。2012年,很多農場開啟了機採棉推廣進程。2014年,政府棉花補貼的投入,讓機械化、智能化步伐更加堅實。2019年新疆棉機收的比例就已經超過了四成。2020年後,採棉機不再吐散花,而是緊壓成型的“金蛋”,運輸更加便捷,機採率突破七成。2024年棉花機採率保持在九成以上……
如今,智慧農業技術貫穿棉花不同生長階段,衛星遙感監測生長情況及提供技術服務、無人機噴灑農藥、裝有北鬥係統的採棉機高效採收……新疆棉花“耕種收”全過程機械化率達到了97%以上。
70多年來,新疆棉的機械化、數字化之路跑出了加速度,走在了全國前列!(素材來源:央視網、兵團新聞網、共青團中央、中國棉花信息網、新疆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