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走在前|因僑而興 汕頭以“科技+僑智”激活發展新動能
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汕頭時指出,汕頭經濟特區要根據新的實際做好“僑”的文章,加強海外華僑工作,引導和激勵他們在支持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五年來,汕頭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科技+僑智”雙輪驅動重塑發展韌性。10月11—12日,由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南方新聞網承辦的“改革開放走在前——廣東科創新氣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汕頭。採訪團實地探訪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廣東群宇互動科技有限公司、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跨境數字經濟產業園三大創新載體,解碼汕頭高質量發展密碼。
實驗室 “破圈”,科研扎根產業需求
記者走進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下稱“實驗室”),一項項科研成果和市場轉化項目琳瑯滿目。自成立以來,實驗室已累計在國內外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超500篇,申請專利超百件。
“與高校傳統實驗室不同,實驗室所有儀器設備均對社會上所有企業開放共享。”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周博向記者介紹,實驗室開設專門平臺,企業可以在平臺上注冊賬號,在線查看設備參數、預約設備等。這種模式極大地降低了中小企業使用頂尖科研設備的門檻。自實驗室向企業開放共享以來,平臺已開通超400個企業賬戶,累計服務計時超9萬小時,服務了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在內的50多家外部單位。
“汕頭本地的電子材料、電池相關材料、紡織服裝、玩具等產業,對新材料存在大量需求。為此,實驗室積極鼓勵科研團隊推進成果轉化。”廣東省人大代表、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研究員、汕頭大學教授、墨格微流創始人董正亞表示,通過實驗室科研成果轉化收益的90%都獎勵給團隊,實驗室只留10%。這種將權益和自主權賦予團隊的模式,激勵團隊主動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如今,這種以科研成果助力地方產業的發展模式已結出碩果。實驗室與汕頭市紡織服裝協會成立紡織材料創新中心,不僅推動本土創新,更助力汕頭紡織服裝這一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實驗室還與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合作,近20個橫向科研項目落地實施,10家產業化公司從實驗室孵化成長。
非遺+AI,傳統文化長出科技翅膀
在廣東群宇互動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廳里,18臺英歌舞機器人正隨著節奏“起舞”,這些機器人的臉譜採用真人臉譜進行UV印制,戲服與道具則通過積木還原。這組英歌舞機器人的研發來自“80後”返鄉創業青年、群宇互動公司總裁陳銳烽及其團隊。這一靈感源泉,正是潮汕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英歌舞。
“這個創意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想讓年輕人重新喜歡上像英歌舞這樣的傳統文化。”陳銳烽的初衷,是用科技為傳統文化“賦新”。除了英歌舞機器人,他帶領團隊研發的AI智能玩具與教學用具,為澄海的傳統玩具產業賦能,推動其向智能化升級。“我們致力于將傳統玩具與教具屬性、數字內容及AI技術深度融合,打造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產品。這不僅是產業的轉型升級,更是以新質生產力重塑產業形象,讓全球市場重新認識‘澄海智造’。”
在今年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上,18個英歌舞機器人“好漢”驚艷亮相,引發不少網友熱議。18個英歌舞機器人背後,是汕頭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的縮影。近年來,汕頭涌現出群宇互動、奧飛娛樂、西隴科學等一批科技型企業,在動漫IP衍生品、化學試劑等細分領域形成創新優勢。
架設“數字橋梁”,為中小企業打開“出海”之門
2014年設立的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下稱“試驗區”),成為全國唯一以華僑和文化為核心概念的國家級發展平臺,設立了首個面向華僑華人及投資者的專業代辦服務平臺,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擇良木而棲”。
位于試驗區內的跨境數字經濟產業園(下稱“產業園”),是粵東地區數據出海的樞紐,主要發展境外“來數加工”、國內“數字文化產業”出海、國內“大模型出海”等業態。目前,產業園已經引進1688全國首個跨境選品中心等跨境電商平臺,以及柏亞深汕數據中心等算力平臺,保障數據出海暢通高效。
作為新型跨境貿易鏈路的重要數據樞紐,柏亞深汕數據中心發揮關鍵作用。該中心已與電信、聯通、移動三大運營商合作構建跨境專線關鍵傳輸節點,網絡吞吐能力突出,能夠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網絡訪問體驗。
汕頭寰宇星鏈科技有限公司運維部主管蔡欣洵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企業用戶只需完成工商信息報備,即可申請使用新型國際網絡,並獲得三大運營商提供的專線安裝與技術支撐。隨後,用戶報備終端設備並通過係統驗證後,即可實現數據跨境聯通,訪問境外網站,全面滿足跨境貿易需求。目前,該平臺已服務企業超過600家,預計未來可支持約3000家企業同時開展數據訪問。
今年是汕頭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四十五載風雨兼程,汕頭從昔日“省尾國角”的邊陲小城,已成為如今開放繁榮的現代化濱海城市。這座因僑而興的城市,正展現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的韌性與底氣。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劉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