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治水興邦”志,書寫青春“山河篇”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負邦人期。”2025年,河海大學迎來建校110周年。110載櫛風沐雨,這里不僅鐫刻著中國水利教育從蹣跚起步到枝繁葉茂的發展足跡,更流淌著一代代河海人以“治水興邦”為志、與江河同行的赤誠擔當。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舉行。活動緊扣青春愛國奮鬥主題,結合新時代治水安邦、興水利民的偉大實踐,通過主題演講、情景演繹、音樂舞蹈、互動分享等多種形式,以網為媒、以水為介,網上網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課——見證青春與時代交融共振的壯闊圖景,也見證一幅幅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奮鬥畫卷。
作為中國唯一同時坐擁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蘇的水脈里,本就藏著關于“萬水安瀾總關情”的“大思政課”素材。9月下旬以來,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採訪採風活動如星火般在江蘇多地點亮。南京浦口碼頭聯起的歷史記憶、揚州江都水利樞紐的眺望觀瀾、淮安“劉老莊連”紀念園里的初心回響、蘇州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的深厚底蘊……每一處都激蕩著水脈與青春的共鳴,每一段故事都書寫著奮鬥與擔當的注腳。這些活動的安排,恰恰詮釋了“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深層意蘊:青春不是孤芳自賞的獨白,而是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合奏。當廣大青年走出象牙塔,在火熱的實踐中感受社會的脈搏,他們成長更能找到堅實的土壤。
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江河湖海里有重要的落墨。從太湖治理實現歷史性突破,到長江“十年禁漁”促進生態復蘇;從南水北調工程惠及億萬群眾,到“數字孿生”守護黃河安瀾,江河湖海煥新顏,我國水利高質量發展交出亮眼答卷。這些成績背後,就有青年長江守護者付強、治理黃河科技工作者呂錫芝等無數青年的奮鬥身影。當各行各業的青年把汗水灑在需要他們的地方,那正是一朵朵青春的浪花,漸次匯入時代的大江大河之中。
從北京大學到廈門大學,從四川大學到南開大學,再到如今河海大學,“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這場持續數年的“大思政課”,正以它獨特的魅力,讓青春敘事與家國情懷深度交融。中國航天員築夢太空,“兩彈一星”元勳以身報國,盲人電影院義務講解員化聲為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傳奇佳話持續書寫……這些在“大思政課”上傳出來的好聲音讓更多人明白,“挺膺擔當”從來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廣大青年的自覺行動。
思政的力量,總會在時間軸上沉淀出它應有的分量。至今,還有很多青年記得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與老校長張伯苓的數字形象開展跨時空對話,“愛國三問”叩擊著年輕的心靈,“強國有我”的信念也愈發堅定。在過往的活動中,我們還看到了將青春奉獻給邊疆基層的高校畢業生,感受到了“網生代”傳承文化血脈的青春激情,見證了奧運健兒生動詮釋頑強拼搏、自強不息、超越自我的精神……這些真實可感的故事,讓思政教育從“說教”變為“感召”,從“講解”走向“共鳴”。這種轉變背後,正是對青年成長規律的深刻把握——“真正的教育,是點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滿一桶水”。
浪花奔赴江海,青春書寫華章。“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篇待啟,廣大青年肩負著重要使命。“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正告訴廣大青年——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科技攻關的前沿,鄉村振興的一線,文化傳承的現場,處處都是書寫青春華章的廣闊天地。當越來越多的“雛鷹”飛向廣袤的祖國大地,當年輕身影活躍在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將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