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雲端築路:雪域高原上的中交路建青年答卷

2025-10-12 20:1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字號

  羅虎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10月10日,在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路建”)承建的魯林項目色季拉山隧道施工現場,機械轟鳴聲此起彼伏,色季拉山隧道青年突擊隊長周俊飛正忙著帶領項目青年員工開展隧道主洞及模鑄混凝土施工。

  色季拉山隧道位于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平均3500米,海拔最高4728米。作為西藏最長在建公路隧道,建成後將大幅提升通行能力,保障川藏鐵路運輸,促進物資流動,帶動沿線經濟民生發展。

  在這條全長35公里的隧道工程背後,有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路建青年。他們有人每天背負30余公斤測量儀器,在海拔5000米的雪線間艱難跋涉,有人錯過孩子的出生視頻,卻精準記錄下每道襯砌的弧度;有人將婚期推遲,只為確保隧道貫通時的毫米級誤差……

  在西藏開展隧道建設,如何在施工同時守護好高原脆弱的生態平衡成為擺在項目成員面前的難題。為此,項目組建多支青年突擊隊,聯合西藏大學等科研院校,攻關高原高寒、生態脆弱難題,形成一係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施工方案、工法和專利。

  “這是我的家鄉,必須守護好每一寸綠色。”赤列多傑是名藏族工程師,在施工現場,他還有一個特別的稱呼,“草皮移植外科醫生”。

  由他帶領的青年突擊隊創新實施了草皮移植手術。團隊通過改造裝載機切割葉片、採用多種存儲體係,配合50%-80%遮陽率的智能養生床係統,顯著提升了移植成活率。不僅如此,團隊的創新實踐還形成了多個可復制、可推廣的施工方案、工法和專利,為後續高原工程建設項目積累可復制的技術經驗與標準化操作范式。

  項目施工期間,每天晚上的產業工人學校成了不少工人學習的好去處。在這里,青年突擊隊成員、項目總工程師杜曉宇會為大家講解工程建設的專業知識,耐心解答藏族工人們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面對高寒缺氧和群眾技能單一的雙重挑戰,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工人們快速成長起來。”杜曉宇解釋說,為此,他與西藏農牧學院合作搭建產學研平臺,採用“3D全息演示+理論講解+現場實操”模式,讓“老把式”融合經驗與新技術,成長為能在復雜地質中精準施爆的新工匠。

  “以前人工打眼腰都直不起來,現在學會了操作鑿岩臺車,不僅效率提高了,工資也提高了。”藏族工人普布扎西說。

  項目青年團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多次聯合當地政府相關部門開展扶貧助學、捐資捐物活動,累計向那曲、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小學及駐地捐贈資金、抗疫物資逾120萬元,並實施一對一精準幫扶;在抗洪搶險、便道搶修、交通事故救援、國家保護動物救治等急難險重任務中衝鋒在前,架起企地連心橋。

  十余年來,中交路建青年扎根西藏,累計參建項目34個,修築公路超1100公里,助力西藏“三縱兩橫六通道”公路網加速成型;直接吸納當地勞動力9000余人次,帶動農牧民增收8.8億元;通過“雙骨幹結對”“雙語技術交底”等模式,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高原工匠隊伍”。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