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多地連陰雨 爭分奪秒保秋糧
雨滂沱、水肆虐、農田受淹。9月中下旬以來,全國多地遭遇連陰雨,給秋糧收獲帶來困難,也對壓茬推進秋種帶來風險。
搶收秋糧,牽動人心。新華社記者連日來在安徽、山東、河北、河南等地走訪,一輛輛收割機快速“吞吐”谷物、農機大院內烘幹作業正酣……搶收搶烘,一片忙碌景象。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挂著這件“頭等大事”,強調“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
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10日全國秋糧收獲已過五成。凝心聚力保秋糧,努力抗災奪豐收!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是重要底氣,各地各部門與億萬農民攜手應對是堅實支撐,而培育更多抗逆性強的作物新品種、提高烘幹能力,讓科技賦能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也成為當務之急。
積極搶收,“與陰雨天氣賽跑”
先後出現多次大范圍明顯降雨過程,9月以來河南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7倍。土壤偏濕,農田積水,造成農機下地難,給秋作物收獲、烘幹晾曬、騰茬播麥帶來一係列不利影響。
2025年10月11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張莊村,從河南駐馬店調運過來的履帶式收割機在收割玉米。新華社發(徐弘揚 攝)
記者前幾日在河南開封、商丘等地調研看到,履帶式收割機不間斷作業,烘幹機24小時運轉,挖掘機挖鬥改為鐵夾用于搶收花生……通過綜合施策,河南秋作物收獲已超七成。河南部分地區已開始整地備播。
“12日、13日預報還有大雨,剛晴了兩天,又要變天了。我們得加快進度,與陰雨天氣賽跑。”10月10日上午,記者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劉套鎮看到,蕭縣金旺家庭農場負責人許大賓正引導機手快速收割玉米。
2025年10月10日,安徽省宿州市蕭縣金旺家庭農場負責人許大賓查看待收割的玉米品質。新華社記者 水金辰 攝
許大賓今年種了1200畝玉米。9月底玉米成熟時,遭遇了連陰雨。“5日天一放晴,我們就組織了3臺收割機下田,早7點幹到晚7點,一刻也不敢停歇。”
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9日聯合發布的連陰雨和農田漬澇災害風險預警顯示,10日至12日,西北地區東部、華北中南部、黃淮北部仍多降雨天氣。
“搶”字當頭,“快”字為要。
2025年10月11日,在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丁里長街道一處糧食烘幹點,工作人員往烘幹設備里投放玉米。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農業農村部按照黃淮海地區需求已調劑調度履帶收割機24.63萬臺、移動烘幹機2231臺;中央財政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4.84億元近日已下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就進一步做好秋糧產後服務和收購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從中央到地方,一係列有力舉措頻出,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轟隆隆……”在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平固店鎮大廟村村民趙國英的玉米田里,3臺來自河南駐馬店的履帶式收割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全力幫助農戶進行秋收收尾。
“我們調集了20余臺履帶式收割機,分區域推進秋糧收割,最大限度減少作物倒伏、霉變風險。”廣平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稱,為了讓農時信息直達農戶,他們通過微信群、村廣播等渠道,實時發布天氣預警、農機調度等信息。
2025年10月10日,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劉套鎮,三大家村黨總支書記高傑查看剛烘好的玉米。新華社記者 水金辰 攝
搶收的糧食要適時烘幹,才能更好地安全入倉。
在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王集鎮劉菜園村,曹縣付文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烘幹設備給周邊群眾“幫了大忙”。
“往年這時候只需啟用一套烘幹設備就能滿足糧食產後服務需求,今年合作社3套烘幹設備24小時作業,已滿負荷運行多日。”合作社負責人趙付文告訴記者。
與天爭時,與雨賽跑。緊盯天氣變化、緊盯收種進展、緊盯重點區域、緊盯關鍵環節,多地打響搶收搶烘搶種之戰,全力確保秋糧應收盡收。
農業農村部消息,截至10日,秋收進度西南過七成、西北過五成、東北近四成、黃淮海近八成。
科學搶收,“災情越緊急,越考驗我們的調度能力”
越是吃勁,搶收搶烘越不能蠻幹。天氣越是惡劣,方法越要科學。
精準摸排,讓調度有的放矢——
山東菏澤市鄆城縣自9月25日起,組織28支摸排隊深入全縣524個行政村,逐戶登記應急農機缺口,並第一時間對接本地農機銷售企業。
2025年10月11日,在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雙橋鎮,農機手將收獲的玉米裝車。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望著田間來回穿梭的2臺履帶式收獲機,鄆城縣丁里長街道張武屯村種糧大戶王建國說:“俺家5畝洼地就怕陷車,得虧9月底村里通知我們報履帶機需求。”
“我們提前一周就收到縣農機中心的檢修提醒,還備足了防陷輪胎、倒伏作物割臺配件。”山東鄆城糧好聚農農業服務公司負責人全明禮指著滿倉烘幹後的玉米說,“如今烘幹設備24小時運轉,災情越緊急,越考驗我們的調度能力。這幾天農戶早上收的玉米,傍晚就能烘幹入庫。”
2025年10月8日,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會亭鎮郭樓村農民駕駛收割機收獲玉米。新華社發(王高超 攝)
改裝換裝,提高機械收割能力——
在河南開封市蘭考縣儀封鎮毛古村,技術人員將履帶式挖掘機的挖鬥改為鐵夾,將花生從地里拔出,效率遠超人工。
周口市針對雨後傳統輪式玉米收獲機“下地難、作業難”問題,採取“小輪改大輪、大輪改雙輪、雙驅改四驅”以及換裝三角履帶等方式,對收獲機進行改造升級,提升濕地塊通過能力,保障秋收進度。
科學指導,最大限度降低損失——
在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閻樓鎮湯莊村,一片百余畝的空地上,擺放著方方正正、通風透氣的鐵絲網“玉米囤”。
“這些玉米都是10月4日雨前連夜搶收回來的。因為沒有沾水,現在棒芯還紅著呢!”佔順家庭農場負責人湯佔順指著“玉米囤”說,“你看它離地面二三十厘米高,農技人員告訴我,這個距離能充分確保地下通風和隔離地面積水。”
據了解,為了更好應對連陰雨,做好搶收搶烘搶種,河南、山東、安徽等多地農業農村部門發布技術指導意見,派出專業指導組和農技服務隊下沉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農戶科學收割、減損保糧。
合力搶收,“我對適期播下小麥有信心”
在秋收的攻堅時刻,各地廣泛動員、多方協力,為農戶排憂解難。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古城鎮,一支120余人的“青年黨員搶收服務隊”活躍田間。
“蔣莊村西頭有10多畝地,進不了機械,需要人工搶收,快來……”微信群里一聲召喚,青年黨員搶收服務隊迅速趕到現場。隊員們身著雨衣雨靴,在泥濘的玉米地里忙著幫村民掰玉米、裝袋、搬運、裝車。
在安徽,753個農機應急作業隊全部投入使用,每日發布天氣與機具供需信息,啟動“南機北援”行動,全力開展機收作業,組織村集體幫助在外務工和無勞動力農戶搶收。
在河南,不少地方開放村委大院、文化廣場等公共場所供農民晾曬,加強農業、氣象、農機等部門聯動,建立日會商制度,動態監測雨情、土壤墑情等指標。
2025年10月10日拍攝的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古城鎮一家糧食烘幹企業作業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崔賢飛 攝)
在河北,國網阜城縣供電公司組織10支服務小隊,配備專業搶修人員和應急物資,對轄區內糧食烘幹中心開展用電設備專項檢查,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全力保障秋收期間電力可靠供應。
“10日一大早,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和鎮上的工作人員冒著雨就過來了,還調來了兩臺挖掘機排澇,等水排完還會幫我安排履帶式收割機收玉米。”河北省武強縣紅旗農場負責人王保路說,“懸著的心安定了,我對適期播下小麥有信心。”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繁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為減少影響,多地在聚焦單產提升行動中,積極推廣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開展技術集成示范應用。
在河南民權縣的一塊試驗田里,眾多玉米新品種在這里試種。記者發現,受連陰雨影響,一些品種出現穗頭發霉、甚至發芽的情況,而另一些玉米卻沒有出現。
“今年7、8月高溫幹旱,9月連陰雨,但我們的一些抗高溫、耐穗腐的新品種經受住了考驗,幫助我們選出了好品種。”試驗田負責人、河南聯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李傳軍說,加大抗逆性強的新品種的研發是保障糧食穩產的重要防線。
“這場連陰雨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對收秋騰茬和小麥播種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增加了深層土壤的儲水量,對小麥冬春生長有利。”小麥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說。
2025年10月5日,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的水稻種植基地,農民駕駛收割機搶收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謝萬柏 攝)
爭分奪秒,把連陰雨的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各級各方面抓住窗口期,不折不扣落實落細各項措施,就能克服自然災害影響,更好確保秋糧豐收到手,爭取明年夏糧有個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