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堶如水赴壑,將安瀾答卷寫在河海縱橫間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將在河海大學開講。今年恰逢河海大學建校110周年,這所因水而生、緣水而興的百年學府,鑄就了中國水利教育的世紀豐碑,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水利人 “治水興邦” 的初心使命。
水利興則天下定。從三峽大壩的巍峨身軀到南水北調的千里脈絡,從防汛抗洪的磐石之志到生態治理的涓滴之功,一代代水利人如水赴壑,投身為民安瀾的壯闊徵程。他們以夢為堤,築就家國安康的生命線;以水為筆,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
溯源·初心
永葆“為民治水”的赤子之心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亦是桀驁難馴的洪荒巨獸。興修水利、防治水害,歷來是中華民族治國安邦之大計。從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執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襟懷;從林則徐“水利之廢興,農田係焉、人文亦係焉”的洞見,到張謇開中國水利高等教育先河的創舉,無數水利人以“天下有溺猶己溺”的濟世情懷,接力譜寫利濟萬民的壯麗史詩。

千百年來,在與水相處共生的宏大命題中,中華民族沉淀下經久不衰的治水智慧,滋養並激勵著一代代水利人奮楫前行——
傳承千年的水利專著,流淌著澤被蒼生的文明基因。我國水文探索和研究在人類發展史上曾長期處于領先地位,誕生過許多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光輝著作。如《尚書·禹貢》,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的傳說為背景,傳達了平治水土、修治河山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再如我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水經注》,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等,至今仍可運用于水道海岸變遷、湖泊興廢、城市規劃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跨越古今的水利工程,鐫刻著潤物無聲的精神坐標。我國古代創建了閘、壩、堤、堰、陂、塘、渠道和運河等大量各種形式的水利工程,這些工程在防洪、灌溉、航運等民生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深淘灘,低作堰”的都江堰,變岷江水害為水利,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再如“水上高速公路”靈渠,不僅連通了整個中國的水運網,更促進了中原和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
在滾滾歷史浪潮中,這些水利典籍、堰壩溝渠,承載了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治水精神,更折射出一代代水利人“為民治水”“造福百姓”的初心使命。當代水利青年正從中探尋赤子之心、汲取奮進之力,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用青春汗水詮釋新時代水利人的堅守與擔當。
激蕩·徵途
勇拓“人水和諧”的時代新局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身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無數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水利青年以智慧為楫、以創新為帆,在實現“河疏湖蓄水利興”的道路上躬行不輟,用實際行動守護江河安瀾。

他們賡續青春報國之志,以活力奮發之姿推動新時代水利事業破浪前行——
以科技創新為槳,驅動水利巨輪駛向智能化、生態化新航道。從“因勢利導,改堵為疏”的古老智慧,到“數字治水,綠色發展”的時代方略,創新求變是中國一代代水利人深植血脈的不懈追求。從軌道衛星監測水利大數據,到新安江模型解鎖水文密碼;從數字流域織密防汛預警網,到深海探測技術跨越式發展;從抗擊藍藻守護太湖清水,到科技攻堅助力黃河生態治理……當代水利青年讓科技之光貫通天地、深抵江河,以智慧之鑰開啟人水和諧的新紀元。
為大國工程築基,把論文寫在祖國經緯縱橫間、江河湖海中。縱觀今日之華夏,長江口深水航道千帆競發、萬舸爭流,國家水運“主動脈”騰躍東方、涌江入海;三峽工程“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百年夢想終成現實;白鶴灘水電站于金沙江上起宏篇,連接起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淮河入海水道泄洪提速,“世紀工程”引領永續發展的治水新篇……在水利人的青春接力下,一個個超級工程如時代豐碑般巍然矗立于中華大地,成為祖國水利史上的精彩注解。
時代變遷中,大國重器的形態在變,攻堅克難的戰場在變,不變的是一代代水利人對“人水和諧”的追求。這樣的追求,在新時代被賦予更加磅薄的實踐偉力和更為豐富的精神內涵。
潤澤·山河
繪就“安瀾興邦”的盛世圖景
科學研究的價值,在守護萬家燈火的實踐里;水利事業的落點,在增進民生福祉的願景中。水利人懷抱“普下利物沐群生”的美好期許,為江河安瀾殫精竭慮的背後,是對人民安居樂業的深切守望。

他們“南徵北戰”滋養中華沃土,潤澤四方守護百姓安康,用心描繪海晏河清、豐饒富足的盛世圖景——
南水北調編織成渠,一江清水綿延北上惠澤千里。入選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項目名單的江都水利樞紐,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南水北調”這一重大戰略性工程讓中國水網的空間分布更加均衡,也有力促進了南北方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國著名水利專家嚴愷院士曾深情描繪南水北調工程三條線路:“東線是黃淮海平原的呼喚,中線是華北平原的綠色的夢,西線是西北大地的期待。”
灌溉智慧“點水成金”,增產節支保障糧食安全。水潤華夏,澤被萬物。在中華農耕文明的起源發展中,“灌溉”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入選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赤山湖灌溉工程,以“低鄉蓄水、高鄉壅水”的三維調蓄體係保障了農田灌溉,歷經1700多年風雨仍守護著秦淮河流域。再如河海大學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的節水灌溉技術,目前已在江蘇、寧夏、黑龍江、海南等全國超1/10的水稻種植區推廣應用,增產節支總額超百億元。
江河奔涌,初心不改。在這堂澎湃于江河湖海間的“大思政課”上,風華正茂的水利青年們正用青春汗水書寫安瀾答卷。他們與祖國同頻,與時代共振,在治水興邦的徵程上,書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青春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