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青春華章|青春接力 河海奔騰

2025-10-11 19:3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曾在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石泉中學支教的河海大學第10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張慧美,今年9月成為該校商學院工商管理學專業的博士新生。而3年前她教過的學生蔣書燦和孟國慶,今年也成為河海大學的本科新生。同樣以新生的身份入學,張慧美感嘆這種感覺太奇妙了,就像是一場青春的接力。

  類似的場景兩年前也發生過。“司老師,我們考上了您的大學!”在河海大學2023級本科新生報到現場,來自西藏自治區拉薩江蘇實驗中學的白瑪央金和荷麗梅跨越千里來到了這里,夢想的格桑花如約綻放。她們口中的“司老師”是河海大學第8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環境學院市政工程專業2021級碩士研究生司佳蕾。

  從2012年河海大學加入中國青年志願者研究生支教團項目以來,已經有13屆共137名研究生志願者分赴西藏拉薩、陜西石泉、新疆伊犁開展支教和志願服務工作。10多年來,河海大學研支團志願者服務的學生超過1萬人。

  從被照亮到走向光

  河海大學商學院會計學專業2025級本科生孟國慶來自河海大學定點幫扶地區——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的石泉中學,他與河海大學第10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包玉的緣分始于高一那年。

  包玉是他的物理老師,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孟國慶對知識的熱愛之門。課堂之外,包玉常常提起河海大學濃厚的學術氛圍、前沿科研項目,一句“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就有河海大學的貢獻”,更是在孟國慶心中種下了向往河海的種子。

  “研支團的老師們不僅教我知識,更讓我看到了未來大學生活的樣子。”孟國慶回憶起高一暑假,他參加了河海大學與石泉中學聯合組織的研學活動。

  “當雙腳真正踏入河海校園的那一刻,‘河海’二字在我心里逐漸變得清晰。”孟國慶說,從最初的模糊向往,到後來奮力追逐,他成功圓夢,這份堅持離不開研支團老師們的指引。

  環境學院環境科學專業2025級本科生蔣書燦與河海大學研支團的相遇,同樣充滿了溫暖與力量。

  2022年秋天,初次見到研支團的老師們,蔣書燦就被他們的青春活力吸引。一次課堂上,研支團成員郭一暢講到鈉塊遇水會爆炸的故事,把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巧妙結合,讓蔣書燦對化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研支團成員陸安琪組建了播音學生社團,這是蔣書燦第一次體驗到配音的樂趣,回想起那堂課的許多場景,蔣書燦記憶猶新。

  “我想考河海大學”,蔣書燦經常在草稿本上寫這句話,似乎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前行。

  蔣書燦說,備考最艱難的時候,研支團老師們常會在作業本上留下鼓勵的話語,讓他看到後既溫暖,又拼勁十足。

  收到錄取通知的那一刻,蔣書燦和孟國慶不約而同地給研支團的老師們發去喜訊。“我從被照亮的人,成為走向光的人。”蔣書燦說。

  “埋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拉薩江蘇實驗中學是河海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第一個支教服務地點,已有11屆研支團69名同學接力服務于此。3年前,司佳蕾作為學校第8屆研支團成員從南京奔赴“日光之城”拉薩,擔任高一4個班級的數學老師。

  課時量多,甚至有時候一整天滿課,司佳蕾的身影穿梭在各個教室和辦公室之間。令白瑪央金和荷麗梅印象深刻的,是司佳蕾每天都能保持熱情飽滿的狀態,盡她所能為學生們傳授知識。“當時我數學成績不好,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但司老師並沒有放棄我,經常課後為我輔導,讓我重拾信心。後來我的數學成績也提升了許多。”白瑪央金說。

  在司佳蕾的帶領下,學生們的數學成績有了很大進步,期末考試時她所教的兩個班,位列年級一、二名。

  支教結束準備離開拉薩時,司佳蕾給每一名學生都寫了明信片,並溫情囑咐大家:“等你們高考時,我一定會再來看你們的。希望你們繼續努力,也祝願我們以後能夠再見!”

  “司老師在課後常和我們分享她在河海大學時的學習和生活,這深深影響了我,在心底埋下一顆要考上河海大學的夢想種子。”白瑪央金說。

  2023年5月,白瑪央金和荷麗梅正在為高考做最後的衝刺。

  “司佳蕾老師回來了!”

  司佳蕾回到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兌現了她在離別時跟學生們許下的諾言。

  白瑪央金說,再次見到司老師時,她非常激動,雖然很想念,但她沒想到司老師真的會回來。“她鼓勵我們,說會等我們的好消息,我瞬間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動力!”白瑪央金說。

  錄取結果出來時,白瑪央金和荷麗梅在第一時間向司佳蕾老師分享了自己的喜悅。白瑪央金被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錄取,荷麗梅則如願進入了法學院學習法學。

  “一進學校就像回了家”

  幾年前的相遇鋪墊了一次次的重逢。

  “五月時的約定,真的實現了。”2023年夏天,司佳蕾收到學生們發來的錄取消息時,激動之心溢于言表。“那是第一次學校研支團西藏分團成員教過的學生考入河海大學,我深知她們的不易!能擁有這麼優秀的學生是我的幸運,是她們讓我的支教生涯有了更完美更感動的意義。”司佳蕾說。

  那也是白瑪央金和荷麗梅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這麼遠的地方。面對陌生的環境,她們感到手足無措。司佳蕾專程前來陪伴她們報到,帶她們走過學校圖書館、教學樓、小浪底廣場,走過每一片自己曾經無數次踏足過的河海校園,就像把她們領到自己家里,也讓她們能盡快融入河海這個“大家庭”。

  “老師,我考上了你的學校!”兩年後,同樣的喜訊傳到了張慧美手中。當收到蔣書燦消息時,張慧美的腦海里回想起他高一時就決心要報考河海大學的情形。

  今年河海大學開學報到日,學校相關負責人在報到現場與蔣書燦、孟國慶兩位同學和他們的家人熱絡地聊起了家常。“一進河海就像回了家。”蔣書燦和孟國慶不約而同地感慨道。四面八方涌來的關切與祝福,讓他們心里始終暖意融融。

  對于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蔣書燦和孟國慶有自己的期許。孟國慶說,他想沿著研支團老師們走過的路繼續前行,在專業領域深耕,希望未來有機會繼續深造。蔣書燦希望扎扎實實地學好專業知識,練就過硬本領,努力成為能回應國家發展需求的人才。

  曾經的研支團老師們也給予他們祝福和叮囑。“好好享受大學時光,去探索自身更多的可能性。”“努力學習,明確每個階段的目標,學會平衡與自洽。”

  遇到光、追著光,這段“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故事屬于幾個青年,也屬于更多的青年志願者。“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張慧美覺得,這樣雙向奔赴的故事一定還會續寫……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