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係列述評之三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 題:鞏固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係列述評之三
新華社記者王思北、王子銘
鐵甲雄師排山倒海,受閱官兵步履鏗鏘,人民群眾滿懷豪情。今年9月3日,莊嚴隆重、大氣磅薄、震撼人心、激勵奮進的抗戰紀念盛典,進一步堅定了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信念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用好紀念活動激發的強大正能量,持續用好紀念活動這本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把活動激發出的自信心、自豪感、精氣神運用好發揚好。
民族復興需要精神引領,國家發展需要價值導航。
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的新形勢,如何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新徵程上,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今年9月,《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條例》印發,這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部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統領性、綜合性基礎主幹法規。
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條例》強調,“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把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作為根本任務”。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係,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
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內在的強大的持久的。
號召黨員“通過堅持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悟規律、明方向、學方法、增智慧”,叮囑年輕幹部“切實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運用能力”,要求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引領全黨加強理論武裝、鑄牢思想之“魂”。
從持續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研究闡釋,到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政策支撐機制不斷強化,再到推動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係……一係列重要舉措有力鞏固意識形態主陣地。
民族復興行至關鍵一程,意識形態領域仍存在不少挑戰。
前進路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
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是意識形態中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
近年來,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讓現代文明理念在鄉村深深扎根”,在河南考察時要求“提高政府誠信、企業誠信、社會誠信水平”;明確“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提出“傳承愛國愛港、愛國愛澳核心價值”……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成為當代中國的重要穩定器。
今年9月30日,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在京隆重舉行。從2014年起,每逢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都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在賡續英烈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中,凝聚起全社會昂揚奮進的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精神,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的重要原則,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激發中國力量。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侵華日軍真實罪證影像的電影《南京照相館》,點燃今年暑期檔,激發濃烈的愛國情。
沉實厚重、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是一個時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標志,也發揮著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重要作用。
《志願軍:浴血和平》《小巷人家》《山花爛漫時》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共一大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紅色場館遊人如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愈發融入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和文化服務全鏈條之中。
今年8月,一場題為《新時代職業道德建設的守正創新》的宣講活動在南京舉行,鼓勵大家愛崗敬業、精益求精。
這是“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161場活動。多年來,這一品牌活動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深入人心。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使之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
完善市民公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推動鄉風文明和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深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全民節約行動……神州大地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參天大樹根深葉茂、生機勃發。
注重落細、落小、落實,要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
匯聚網上網下同心圓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互聯網原則落實到位,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築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
當前,數字化、智能化迅猛發展,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成為一項緊迫任務。
從千年古都到科學之城,從非遺傳承到智能制造……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中,新聞戰線聚焦重點區域和領域,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創意的融合報道,在網上網下唱響“強信心”主旋律。
抓住信息化帶來的難得機遇,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以青年擔當,領社會風尚;以青春赤誠,繪時代畫卷!”2025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主論壇上,青年代表們發出青年網絡文明倡議,凝聚起共建共享網上美好精神家園的青春力量。
當前,我國網民規模超11億人。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也應該成為文化建設的新空間。
連續舉辦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開展“清朗”“凈網”等專項行動整治網絡領域亂象……著力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網絡空間日益成為有價值認同、有人文關懷、有情感歸屬的美好精神家園。
《國家信息化發展報告(2024年)》顯示,我國數字文化動能更加強勁,信息技術與文化融合發展亮點紛呈,文化正能量不斷弘揚。
從文化數字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到智慧圖書館、雲端博物館等數字化服務全民共享……緊跟數字時代步伐,文化事業在傳承創新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著眼未來,要進一步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進適用技術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搶佔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
于思潮交匯處洞察先機,在文化激蕩中開辟新局。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著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