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說】英媒評美國保護主義政策——“短視且不聰明的行徑”
中國日報網10月10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副總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8日發表評論文章稱,事實表明,特朗普政府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並未兌現其對選民所作的核心承諾——為美國創造大量制造業就業崗位,尤其是面向那些曾經依賴傳統工業、如今卻面臨地區經濟衰落困境的工人群體。他進一步指出,這一承諾本質上是空洞的,其政策實質是為政府自身及其背後的富豪階層牟取利益。
報道截圖
沃爾夫援引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與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伯特·勞倫斯(Robert Lawrence)今年6月的一項研究稱,即便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政策成功消除了制造業貿易逆差,其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也極為有限。高關稅政策看似聲勢浩大,實則收效甚微。
此外,該研究結論仍偏樂觀。沃爾夫認為,在現實層面,美國貿易逆差能否得以縮小,關鍵取決于美國國內產出與支出的平衡狀況。財政赤字是支撐外部逆差的主要內因。在接近充分就業且移民政策日益收緊的大背景下,若要壓縮外部赤字,就需收緊聯邦預算。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關稅政策對財政赤字的凈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一旦外部赤字消失,美國國民支出將會下降,民眾的實際獲得感可能不增反降。
此外,關稅本質上是一種累退稅(隨納稅人收入和財富的增加而實際稅率逐步遞減的稅制),進一步加重了低收入群體的負擔。關稅與“大而美”法案疊加,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分配不公。正如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強調的那樣,引發政府停擺的醫療保險補貼削減措施,將會對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本應幫扶的那些人群造成沉重打擊。
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理查德·鮑德溫(Richard Baldwin)指出,從歷史經驗來看,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全面進口替代戰略,使得受保護的產業不僅難以提升自身競爭力,反而在與全球市場脫節的過程中進一步落後。倘若美國執意重蹈覆轍,其結局不難預見——特別是在排斥科學、放棄清潔能源轉型的大環境下,所謂的“保護主義”政策,不過是短視且不明智的舉動。
現實數據也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佐證。美國哥倫比亞廣播新聞網站(CBS News)報道稱,8月份美國制造業崗位削減了1.2萬個,4月份以來已累計減少4.2萬個崗位。美國進步中心(CAP)直指原因就是特朗普政府大幅加徵新關稅、強硬的移民政策和“大而美”法案。
CBS News報道截圖
此外,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025年美國制造業崗位已減少3.3萬個,流失崗位多來自汽車、家電、電子產品等耐用品生產企業。文章指出,政策的不確定性正使企業承壓。特朗普政府4月宣布所謂“對等關稅”時,稱此舉將縮減美國與經濟夥伴貿易逆差、推動制造業崗位回流以保護工人;但當前關稅政策在規模與范圍上的不確定性,導致制造商成本增加,並抑制了招聘意願。
另據美國職業介紹公司Challenger, Gray &Christmas透露,汽車制造商在宣布7月將裁員近5000人時,部分歸咎于關稅,該公司還指出,由于經濟不確定性,零售業也加大了裁員和關店力度。
(編譯:馬芮 審校:齊磊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