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堶北京的樹

2025-10-09 20:2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入秋,北京東城雨兒胡同的9棵柿子樹上挂滿了果實,有的已經泛黃。穿過熙熙攘攘的南鑼鼓巷,不遠處是前圓恩寺胡同,這里還保留著成片的四合院,一眼望去,一棵棵老槐樹靜靜地矗立著。

  要選一種代表北京的樹並不容易:有讓春天熱鬧起來的海棠,有為秋天涂抹色彩的銀杏,還有給冬日增添生機的油松……但這並不妨礙胡同、四合院、槐樹、柿子樹,一起構成了許多人的北京記憶。它們見證的不僅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更是古都發展的日新月異。

  2025年7月,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道:“去年中非合作論壇,一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和我說,年輕時就來過北京,當時見不到多少樹,現在變得這麼好啊!”

  “我是在北京長大的,我的鄉愁很多都與樹有關。”2023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13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年年履行與春天的“綠色約定”。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北京拿出寸土寸金的土地造林綠化,建成全域國家森林城市,整個北京正在成為一個大花園。

  新增造林相當于238個奧森公園

  “這些年,我家附近的公園越來越多了!”家住北京大興西紅門鎮的李炳霖說,“現在推門就見綠,真舒服!”

  2016年4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紅門鎮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一下車就拿起鐵鍬走向植樹地點。白皮松、油松、銀杏、榆葉梅、元寶楓……總書記接連種下6棵樹苗。

  植樹點位于一片近250畝的開闊地,原建有物流大院、攪拌站等。在李炳霖的記憶里,西紅門鎮的空氣質量一度堪憂,常有霧霾天。“植樹活動後不久,植樹點建成了大興生態文明教育公園,市民的植樹熱情提高了,環境越來越好。”他說。

  “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讓大地山川綠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指引著當地的綠色實踐。

  在大興,萬畝以上片林已有9處,千畝以上片林達41處,70余個公園串聯成“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生態服務圈。

  “以前騎車,風沙都能‘砸’到臉上。現在到處綠樹成蔭,空氣里飄著青草味。”年逾七十的老環保人王錫蘭說。

  聚焦疏解非首都功能,利用騰退土地大力建設公園綠地,北京走出一條內涵式發展路子,以擴綠、興綠、護綠來促進生態、生產和生活的融合。

  西城區對拆遷和閒置用地進行改造,打造市民“家門口的森林”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朝陽區利用騰退了低效產業的土地構建生態廊道,將府公園化身“城市綠洲”;東城區騰退胡同里的大雜院、疏浚河道,為三里河公園營造出水穿街巷、綠意蔥蘢的美麗景致……整個北京城“想方設法”為樹木留空間。

  2012年以來,北京累計新增造林約245萬畝,相當于238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全市納入名錄的公園總數達1100個,森林覆蓋率從2012年的38.6%提升到2024年底的44.95%。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高大偉說,作為世界古都,北京在十多年時間里拿出這麼多寸土寸金的土地來造林綠化,這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大國首都的綠色之變,是美麗中國更加注重“提質”的一個生動注腳。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造林超過10億畝、成為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本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四分之一都由中國貢獻……我們的“綠色家底”不斷增厚。

  荒地“長”出錦繡谷

  在永定河畔的北京園博園,一棵白皮松枝繁葉茂,鬱鬱蔥蔥。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種下了這棵白皮松。如今,在距離總書記植樹點不遠的園博園錦繡谷,入口處展示著兩張今昔對比照,記錄了園博園的“前世今生”。

  一張似黑白照片,天灰蒙蒙的,低洼的土地上堆滿了建築垃圾,遠處的煙囪不斷冒著白煙;另一張照片則色彩鮮明,藍天白雲下,平靜的湖面倒映著斑駁的樹影,令人心馳神往。

  20世紀80年代後期,受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影響,永定河豐臺段生態係統退化嚴重,出現斷流現象。“過去,由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當地以過度開發、粗放使用自然資源的方式來獲取經濟價值。”北京豐臺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振興說。

  變化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而來。“要樹立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理念”“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北京推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綠色發展指明方向。

  清理建築垃圾、對填埋場進行生態修復、開展園林綠化……一塊荒地上漸漸“長”出了一個集園林藝術、文化景觀、生態休閒、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大型城市公園。

  這是9月18日拍攝的北京園博園。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從此,北京園博園揭下“垃圾坑”的標簽,加速向“聚寶盆”轉變。

  去年金秋時節,一場大規模的“京彩燈會”在北京園博園舉辦,將自貢彩燈和京味文化相結合,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接待國內外遊客超50萬人次,營業收入約5000萬元。

  天藍、地綠、水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高科技產業也尋“綠”而來。

  北京園博數字經濟產業園,是北京市首個以數字經濟為主導的產業聚集區,規劃總面積約134萬平方米,已有幾十家企業入駐,聚焦智能制造、數字金融等領域發展。

  這是北京以公園為要素打造城市“活力圈”的縮影。“未來,北京園博園與周邊的數字經濟產業園等聯動,將自然環境、園林景觀和產業園業態相融合,讓企業總部和研發基地在園林環境中孕育壯大。”胡振興說。

  身邊的綠、眼前的美可感可及

  植物品種共計166種、林木覆蓋率超過85%……北京市通州區,總佔地面積約667萬平方米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倣佛是一部植物的“百科全書”。

  清晨,附近居民來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以鍛煉開啟新的一天。行至公園高處的疊翠軒,萬畝城市森林猶如一幅綠色畫卷,來晨練的居民可以大口呼吸新鮮空氣、俯瞰四周美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更加注重‘利民’,為群眾增添身邊的綠、眼前的美,拓展林草就業增收空間。”

  參照清代《潞河督運圖》畫軸,提煉運河文化元素,再現古運河故道;5.5公里的星型園路,也是全國首條由中國田協認證的四星級健身步道;公園內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城市圖書館提供了各式文化體驗活動……綠色低碳建築、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發展理念,正實實在在地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

  9月17日,遊客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遊玩。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在通州,水係河流廣泛分布,近自然的生態係統逐步恢復。有了良好的水陸棲息空間環境,候鳥和留鳥的種群也逐年增加。

  “鳥類有了更多的棲息地。”觀鳥愛好者、通州潞河中學附屬學校六年級學生陸靖軒說,“我經常去公園觀鳥,認識了越來越多觀鳥、愛鳥的朋友。”

  在北京東部的亮馬河,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沿著步道可直達水邊,夏日路過總能看到不少市民和外國人在這里劃槳板和皮劃艇。

  與沿岸22家單位共商,亮馬河的濱水空間得到修復和延伸。違規停車場被清退,私搭亂建的圍欄等被拆除,濱水綠道連通周邊23個小區,真正實現“推窗見綠、推門見景、沿河有蔭”。

  數據顯示,目前有700余處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散落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成為人們身邊的綠色空間。此外,北京加快拆欄透綠,截至2024年底,全市約三分之二的公園與城市實現無界融通,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2.92%。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通州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種下的油松、國槐、側柏等樹苗,如今已鬱鬱蔥蔥。這片紀念林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建好後有了一個親切的名字——千年惠林,意為“千年之城”廣植林木、保護生態,惠及自然、惠及于民。

  “如今,四季常綠、季季有花,生態建設與市民生活融為一體,隨處可感可及。”北京市有關負責同志說,隨著花園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北京將更綠、更美、更宜居。

  領銜記者:董素玉

  文字記者:葉前、羅鑫

  策劃:張曉松

  主編:姜瀟

  統籌:劉梓桐、周文林、李力可

  海報制作:胡戈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