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小蘇說家鄉水】碧水蜿蜒處,蟒蛇河淌出鄉村振興“詩與遠方”
金秋十月,鹽城人的母親河——蟒蛇河,展現出里下河地區水草豐茂、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眾多遊客暢遊其間。這里生態濕地景色宜人,水鄉韻味濃鬱,文化底蘊深厚,是一處自然風光與人文積淀相得益彰的旅遊勝地。

自10月1日起,蟒蛇河遊船從如意港“首航”,往返直達大縱湖,為遊客開啟一段全新的水上之旅。乘著微風,看兩岸景致徐徐鋪展,成為這個國慶假期里一份獨特的出行記憶。


秋意漸濃,暑熱散盡,作為蟒蛇河源頭的大縱湖,碧波蕩漾、岸綠景明,成群的飛鳥時而掠過湖面、時而棲落岸畔,處處躍動著生態修復帶來的鮮活氣息。

這片里下河地區最大最深的湖泊,本應是串聯城鄉的青綠紐帶,卻曾因長期密集的圍網養殖而陷入困境。2019年之前,密布的漁網將湖面切割得支離破碎,網具困住了魚蝦,抑制了水草生長,更讓水鳥無處棲息;過量投餌沉積湖底,更成為水質難以根治的“暗疾”。
“那會兒河面全是圍網,河道塌坡。尤其到了汛期,河道淤積起來就更難辦,兩岸田地被淹沒,河里魚蝦也因水質問題大批死亡。”鹽城市鹽都區水利工程建設服務中心技術負責人鄧渤回憶道。“鄉親們靠水吃水,對拆漁網、搞搬遷有一定抵觸。我們和村里一起給大家算長遠賬:水壞了,魚蝦蟹活不了,靠天吃飯終究不穩。”不少曾經的蟹農,後來成為大縱湖景區的建設者,成了好生態的“合夥人”。說到這里,鄧渤眼里有光。

“退漁還湖”“濕地修復”“引江入湖”“污水處理”四大保護工程穩步推進,為河流的自由呼吸騰出了寶貴空間。為解決污水直排問題,沿河31個村居的生活污水被納入鎮街污水管網或就地處理,從源頭杜絕污水入河。2023年,大縱湖生態島試驗區成為江蘇省“生態島”試驗區首批試點。近日,其建設迎來關鍵進展:生物多樣性展示館展陳、物種保護小區等四項重點工程均已完成90%。

經過三年係統性修復,大縱湖終于重煥了“藍天白雲枕清波,嘉木鳴禽繞綠洲”的生機。


國慶假期,蟒蛇河畔露營帳篷點點,眾多市民自駕而來,在水清岸綠中享受閒暇,領略里下河水鄉的獨特韻味。

大縱湖的蛻變,為蟒蛇河注入了源頭活水,而鹽都的綠色徵程並未止步。2016年開始,鹽都著力打造融合健身綠道、水上觀光、紅色教育、文化體驗于一體的蟒蛇河水上生態廊道,構建“遊覽線路+服務驛站+核心景點+鄉村田園”立體體係,讓河畔美景四季常新。今年,蟒蛇河成為鹽城市首個省級美麗河湖。鹽都也先後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天然氧吧”稱號,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
好水育好蟹,清流養鮮蝦。鹽都將蟒蛇河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綠色顏值”和“金色產值”比翼齊飛。一家家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在蟒蛇河畔涌現。“農家樂的生意特別好。自從蟒蛇河治理後,水變好了,環境也好了。每逢節假日,到這騎行、露營、燒烤的遊客特別多。”學富鎮華府村黨總支書記封祝盛喜悅地分享。

今日的蟒蛇河畔,熙攘的遊客為靜謐的鄉村注入了活力,點亮了風景,也帶來了豐饒與生機。


水向東流,人攀高峰。蟒蛇河一路奔騰,穿城入海。鹽城人從水中汲取的,從來不只是生計,更是闖蕩四海的智慧和勇氣。在被譽為中國潛水打撈之鄉的秦南鎮涇口村,一群在蟒蛇河畔長大、深諳水性的鹽城人,正將夢想駛向更廣闊的深藍。

“以前村里窮,1975年大家湊錢辦了個小打撈隊。現在河水清了、航道通了,我們的船也能開進深海了!”涇口村黨委副書記沈海莉的話語里滿是自豪,“從兩條小漁船起步,到參建港珠澳大橋、打撈萬噸巨輪,我們靠著敢闖敢幹,硬是闖出了新天地。”

唯有弄潮兒,方能馭海而行。隨著河道治理、航道升級,這支由村民集資組建的隊伍,一步步“遊”出村莊,成長為馳騁深海的“蛟龍艦隊”。涇口村也從昔日的“窮漁村”,華麗蛻變為榮獲全國文明村等五項國家級榮譽的現代化新農村。

站在蟒蛇河的遊船上眺望,水波流轉處,大縱湖的飛鳥正掠過天際,涇口村的船隊已駛向深藍。這條母親河的變遷,恰似一堂流淌在城鄉肌理間的立體生態公開課——它以“退漁還湖”的決斷講述敬畏,用“水岸融合”的智慧詮釋共生,更借“向海圖強”的膽魄書寫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