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館弦歌堶時空對話哈工大航天館:從“兩彈一星”功勳到“攬月九天”後浪
央廣網10月7日消息(記者李雪 見習記者王宛秋 實習記者楊晶茹)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館名為“臥震蒼穹”的室外展區,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等實物靜靜屹立,以其歷史的厚重感迎接著每一位來訪者。當記者從這片露天展廳移步至5500平方米的室內展廳,倣佛跨入了時空隧道,數百件珍貴展品在柔和的燈光下無聲講述。

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實物(央廣網發 張文 攝)
這座始建于1986年的展館,作為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展品最豐富的航天主題博物館,巧妙地將人類航天的宏大敘事融入室內外展陳之中。我們從“兩彈一星”的燃情歲月展區走過,邁向“攬月九天”的硬核科技展臺,航天精神就在這移步換景間,變得可觸可感,生生不息。

老專家志願講解團成員馮濤在講述“兩彈一星”功勳郭永懷事跡時動情落淚(央廣網發 張文 攝)
“‘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源于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意志,凝聚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力量。”展廳中,哈工大航天館、博物館老專家志願講解團成員馮濤向參觀者深情講述。66歲的馮濤已經從哈工大退休多年,但因為這份精神感召,他依然選擇活躍在展館一線為大家志願講解。
展櫃中,泛黃的照片與珍貴實物,也在無聲地訴說著那段篳路藍縷的歲月,讓航天傳統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更加鮮活生動,成為展館中最厚重的精神基石。

學生講解員郭鎮宇介紹由哈工大參與研制的問天實驗艙小機械臂(央廣網發 王語詩 攝)
在展示哈工大與中國航天同向同行成果的展區,曾參與航天課題研究的學生講解員郭鎮宇自豪地介紹了由哈工大參與研制的問天實驗艙小機械臂:“它動作精準、無需微調,能夠安全高效地輔助航天員出艙作業,贏得了廣泛讚譽。”
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只“問天”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有33歲。團隊成員每天工作超過14小時,以無數不眠之夜才換來小機械臂的成功問天。航天員劉伯明來訪時的由衷稱讚,正是對這支年輕團隊智慧與汗水的最佳肯定。
“面對充滿挑戰的科研項目,我與我當時的團隊也‘扎根’實驗室,通宵達旦分析數據,親身體會了‘啃硬骨頭’的艱辛。”作為哈工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三的學生,24歲的郭鎮宇還分享了自己曾經參與其他相關航天項目的經歷,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夠參與到國家航空航天事業中來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小朋友參觀航天館並合影留念(央廣網發 王語詩 攝)
哈工大人面對挑戰的不服輸、追求極致的嚴謹態度、實驗室里常明的燈火,都成為航天精神傳承的生動寫照。這種一脈相承的堅韌,讓航天精神變得具體而真切。而這座匯聚了包括長徵一號火箭實物在內諸多珍貴展品的航天館,正以其獨特魅力,點燃著年輕一代探索星空的熱情與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