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文脈華章】文博公開課堶殷墟: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回響

2025-10-07 09:0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它的發現和確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華文明起源的原點和基石。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李超慶 趙夢陽 夏青華

  【字幕】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同期】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趙清榮

  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殷墟我向往已久”,讓我印象深刻。這句話也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殷墟的厚愛,尤其是他在殷墟作出的一係列的指示和批示,也為我們做好我們的工作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字幕】殷墟博物館是我國首個全景式展示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

  【同期】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趙清榮

  博物館的特色,首先是館設新,另外就是內容闡釋新。還有文物新,這次展出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是首次亮相。另外一個是我們的表達形式新。在殷墟博物館的科技展項有41項,充分運用了裸眼3D、人工智能、透景畫壁等多元的數字技術,真正地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賦予了文物文獻、甲骨記載以新的時代表達方式,也是創新了文化的應用場景。

  【同期】濟南遊客 王宇涵

  我覺得它的布展以及文物的陳列,都蠻吸引我的,包括它的策展、講解都蠻好的。

  【字幕】殷墟自發掘以來,一直備受海內外學者高度關注,也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同期】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趙清榮

  遊客量最多的一天,我印象里是去年的10月3日,那天達到了29000人左右,將近3萬人。大家可能最喜歡的是亞長墓出土的青銅牛尊,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包括亞長墓出土的“青銅手”。在我的心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我們的“鎮館之寶”,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 何毓靈

  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殷墟,我認為就是3000年前青銅文明之巔。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作為都城它持續了273年。殷墟這個階段,已經發展到中華青銅文明頂峰的時期。還有文字,這個時期甲骨文就是成熟係統的文字,它已經成為一種文明的載體,而且關鍵就是,這種載體形成了以後,我們以後幾千年的文化一直是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文字,始終在作為文明的載體傳承至今。

  【同期】殷墟博物館講解員 馬檸煒

  1991年,在殷墟花園莊東地,專家們發現了一坑編號H3的甲骨窖藏,1583版甲骨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其中有這樣一版甲骨非常特別,上面的一條卜辭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它記錄的是“子其疫,x往學”,意思是說,子在卜問:“生病了是否還要去學習?”各位看,這像不像我們今天收到的“請假條”。通過這版卜辭我們不難發現,早在3300多年前的商朝社會已經出現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哪怕是卜辭當中的王子也要去嚴格遵守。

  【同期】北京遊客 彭女士

  我是從北京過來的,從網上了解到殷墟博物館是最近這兩年才建起來的,然後就想過來看一下,最主要還是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從小時候開始對甲骨文這種文字特別感興趣,覺得它字體好看,就選擇來到殷墟博物館看看,讓自己更感覺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