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豐收堶稻花香里 蛙聲一片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浙江臺記者白植清 長興臺記者張傑)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眼下,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小浦鎮1100畝“稻蛙基地”的黑斑蛙已經上市。憑借種養新模式,千畝蛙塘“跳”出了千萬財富。
清晨五點多,處于灌漿期的水稻葉子上還挂著露珠。長興縣小浦鎮畫溪村稻蛙共生示范基地的負責人張錦景領著20多名村民,穿著防水服在稻田里放好地籠網。
張錦景是浙江杭州人。2023年,她恰巧路過一片稻蛙養殖基地,對“稻蛙共生”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萌生了濃厚的興趣。
張錦景:我們找到了湖南農業大學團隊,他們結合我們的基地,定制了全套的養殖技術,我們也實施了一些標準化的流程,讓我們的黑斑蛙在一個接近自然生態的環境下成長。
蛙苗投放後,每天天剛蒙蒙亮,父女倆就在基地里巡視。經過一年的努力,基地的80萬斤黑斑蛙迎來了首次豐收。
張錦景:這個蛙的活躍度非常好,跟野生蛙差不多,到市場上人家嘗了之後回購率很高。兩個月時間,整塊地全部賣完了。
首戰告捷,張錦景乘勝追擊,把基地規模擴到1100畝,基地九成的面積必須種水稻,一成用于養蛙,稻蛙共生、相輔相成。
張錦景:水稻剛好為蛙類提供遮陰,蛙的糞便又給水稻提供了一些肥料。所以我們整個過程中一點化肥、農藥都沒有,完全是綠色生態的。
望著眼前這片廣袤的田野,張錦景算起了今年的豐收賬。
張錦景:我們的蛙產量是平均每畝2000斤,今年整個產量預計在250萬斤,銷售收入近3000萬元。水稻是3000元一畝,效益比傳統的農業種植大幅增加。
抓好的黑斑蛙會被及時送到5℃左右的冷庫。稱重、分類、裝箱,活體運輸到客戶手中。
這個月,等稻田里的黑斑蛙銷售接近尾聲,水稻也到了收獲的季節。張錦景說,眼下他們正和高校合作進一步提升黑斑蛙養殖效率。稻花香里說豐年,這蛙聲,一年響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