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海昏侯遇見南越王”國慶探館:從南越國到海昏侯國,管窺西漢盛世之形成

2025-10-06 08:36: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這個“十一”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來新嘉賓了

  隔壁的南越國帶著寶貝來“串門”了

  這次跨時空相遇

  將會帶來哪些驚喜

  新華社記者邀請到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范麗君

  帶您一探究竟

  南越國和海昏侯國

  同處于西漢帝國南疆

  兩個遺跡分別在

  今天的廣州和南昌

  前者融合中原與百越、溝通陸海

  彰顯出開放包容的文明特質

  後者承襲王侯禮制、典章粲然

  折射出西漢盛世的輝煌氣象

  璽印是古代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徵

  漢代用印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

  體現在璽印的材質、紐式、工藝等方面

  拼版圖片:左圖為西漢“趙徜”覆鬥紐玉印(復制品),右圖為“劉賀”螭紐玉印。新華社記者 袁慧晶 攝

  趙徜墓中出土的“趙徜”玉印

  與劉賀墓中的“劉賀”玉印

  從功能上看,兩者均為私印

  從造型上看,兩者紐式不同

  趙徜的印紐為覆鬥型

  在古代較為常見

  劉賀的印紐為螭紐 比較少見

  螭是龍生九子之一

  或許是劉賀想突出

  自己皇室子孫的身份

  從玉料和雕工上看

  劉賀的玉印更勝一籌

  用的是新疆和田玉的籽料

  雕工也更加精美

  圖為趙徜墓中出土的絲縷玉衣復制品。新華社記者 袁慧晶 攝

  玉衣作為西漢時期的一種殮具

  只有皇帝和獲得皇帝賞賜的高等級貴族

  才能使用

  趙徜墓中出土的玉衣

  全長173厘米

  由2291塊玉片用絲縷拼合而成

  也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

  唯一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

  劉賀墓中出土的琉璃席。視頻截圖

  劉賀墓中沒有出土玉衣

  因為他沒有獲得朝廷賞賜

  只使用了一件

  以類似拼接方式制作的琉璃席作為殮具

  琉璃席長198厘米

  由384塊琉璃片拼合而成

  琉璃片不是用絲進行拼接

  而是採用了包金絲縷的工藝

  趙徜墓出土的一套玉劍飾。視頻截圖

  玉劍飾是古代貴族男子的“扮靚神器”

  由劍首、劍格、劍胞、劍珌四部分構成

  各部件功能與裝飾特徵鮮明

  南越文王趙徜墓共出土58件玉劍飾

  曾是漢代出土玉劍飾最多的墓葬

  但在劉賀墓發掘後

  這個“最多”就被取代了

  因為劉賀墓中出土的玉劍飾多達94件

  在古代 佩戴玉具劍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倉廩實而知禮節”

  漢代繁榮的物質文化

  使人們對藝術與審美的需求也日漸增長

  兩大墓葬中出土的一些生活用具

  都是漢代藝術文化蓬勃旺盛的佐證

  也從側面反映出西漢貴族的

  風雅之好與生活閒趣

  南越國南接大海 北通中原

  其先民在秦漢之際已懂得借助季風

  沿著海岸線航行

  與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進行交通和貿易往來

  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先驅

  為之後漢武帝發舶遠洋

  開展官方海外貿易打下基礎

  趙徜墓中發現的乳香 就屬于舶來品

  產自阿拉伯半島和紅海沿岸

  這表明 在西漢初期

  國外的樹脂類香料已進入中國

  逐漸替代原本的草本類香料

  等發展到劉賀所處的西漢中期

  香爐的爐腹加深 爐蓋增高

  足下還出現承盤

  都是為了更適合進口乳香散發

  圖為西漢乳香。新華社記者 袁慧晶 攝

  趙徜墓中出土的香爐也很獨特

  上方“田”字形的每一個小格都不互通

  可盛放不同香料 制作混合香氛

  而劉賀墓中出土的博山爐

  不但具備實用性 還兼具了美觀性

  使用時會像一座雲霧繚繞的仙山

  拼版圖片:左圖為趙徜墓出土的四連體銅熏爐,右圖為劉賀墓出土的博山爐。新華社記者 袁慧晶 攝

  除了廣開海路

  西漢時期的中國還加強了陸上貿易

  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與世界其他文明一起

  在交流互鑒、和合融通中不斷強盛

  趙徜墓出土的羊頭紋杏形金飾片

  和劉賀墓出土的羱羊銀馬珂上

  都出現了代表草原文化的大角羊形象

  這是中原地區和草原地區

  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的物證

  拼版圖片:左圖為羊頭紋杏形金飾片,右圖為羱羊銀馬珂。新華社記者 袁慧晶 攝

  從南越國的海路初開

  到海昏侯國的盛世繁榮

  兩大遺址出土的重要文物跨時空對話

  也讓我們更立體地感知到

  西漢社會的發展進程

  共同勾勒出大漢文明的壯闊圖景

  記者:袁慧晶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