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榴點亮高原秋
今年昌西村石榴迎來大豐收。記者 王珊 謝筱純 攝
昌西村村民在採摘自家種植的石榴。記者 王珊 謝筱純 攝
金秋十月,林芝市察隅縣察瓦龍鄉昌西村的250畝突尼斯軟籽石榴園里,一派豐收景象。村民們挎著竹筐穿梭林間,小心翼翼地採摘著飽滿鮮紅的果實。動人的“石榴紅”映照著產業發展的甜蜜答卷,背後是當地鄉黨委、政府和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協同發力、以產業激活鄉村振興動能的生動實踐。
鄉黨委、政府“搭架子”:
從“無思路”到“有方向”
“以前村里種玉米、青稞,靠天吃飯,一年到頭攢不下幾個錢。”昌西村村民羅布旺堆回憶道。改變始于2018年,察瓦龍鄉黨委、政府在多次調研後,結合昌西村的氣候、土壤條件,確定將突尼斯軟籽石榴作為特色產業重點培育。
“光有想法還不夠,得有實實在在的保障。”察瓦龍鄉鄉長馮紅強告訴記者,鄉黨委、政府不僅牽頭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還投入資金完善基礎設施——修建3條灌溉主水渠,鋪設13公里灌溉管網,徹底解決了石榴園“旱時澆不上水”的難題;引入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組織農技人員定期上門指導,讓石榴病蟲害發生率從最初的25%降到了如今的5%以下。
“現在園子里的果樹長得壯,挂果也多,這都是靠黨和政府搭好了‘架子’。”羅布旺堆樂呵呵地說。
駐村工作隊“傳技術”:
從“憑經驗”到“講科學”
“剪枝要留3到5個主枝,太密了會影響通風,果子長不大。”在昌西村的石榴園里,駐村工作隊隊員東利正拿著剪刀,給村民演示修枝技巧。這樣的實操培訓,駐村工作隊每個季度都至少組織一次。
“村民一開始種石榴,全憑老經驗,有的果樹挂果少,有的果子又小又酸。”種植戶阿胖說。為了幫村民掌握科學種植技術,駐村工作隊主動對接技術資源,先後10次邀請農業技術專家進村,從果樹定植、疏花疏果到果實套袋,手把手教村民實操。
村民曲旦的變化最大。“以前我家5畝石榴樹,一年也就收入1000多斤,自從跟著專家學了技術,今年收了5000斤左右,而且果子又大又甜,收購價都高了不少。現在村里的村民都成了‘半個農技員’,遇到問題先找工作隊,或者打電話問專家,科學種果,心里有底。”
村“兩委”“拓銷路”:
從“愁賣果”到“賣好價”
“以前果子熟了,得拉到幾百公里外的縣、市里賣,不僅累,價格還不穩定。”昌西村黨支部書記次仁羅布介紹說。為了解決“賣果難”的問題,村“兩委”主動出擊,一方面,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將45戶脫貧戶吸納進來,統一管理、統一採摘;另一方面,積極對接市場,與國網林芝供電公司等多家單位及林芝市農副產品直銷店簽訂了保價收購協議,“保底價是每公斤14元,比村民自己零散賣,每公斤能多賺8元。”次仁羅布高興地說。
目前,昌西村的軟籽石榴開始採摘,第一批就拉走了1500件果實,總計1.4萬斤,村民們很快拿到了首批貨款。“我家今年賣了2500公斤石榴,收入近4萬元,比去年多了1萬多塊!”羅布旺堆拿著現金,臉上滿是笑容。
次仁羅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昌西村軟籽石榴單株產量預計突破40公斤,畝均效益比去年增長15%,全村石榴銷售額預計能比去年多5萬元,“我們還要注冊‘昌西軟籽石榴’商標,把品牌打出去,讓果子賣得更遠、更好!”
如今,昌西村的軟籽石榴園不僅是村民的“聚寶盆”,更成為察瓦龍鄉鄉村振興的“樣板田”。鄉黨委書記央扎表示,將繼續深化協同機制,靶向破解產業瓶頸,同步推進標準化包裝設計和地域公共品牌建設,讓這顆“致富果”真正成為村民持續增收的“長久飯票”,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