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真實中國的立體、多元、美好”(外國博主眼中的中國)
阿根廷籍小夥吳飛得致力于研究與傳承上海方言,坦桑尼亞籍留學生王曉樂通過斯瓦希里語視頻向非洲觀眾展示現代中國的面貌,法國籍教師福迪爾沉浸式體驗中國的傳統民俗和現代科技……越來越多在中國學習、工作、生活的外國博主,通過社交媒體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多元、充滿活力的中國。
“讓更多外國人感受中國的方言文化”
“上海各地‘蝦’的叫法”“哪吒、鐘馗用上海話怎麼說”,阿根廷籍90後小夥吳飛得在社交媒體賬號上發布的短視頻,網友互動熱烈。
“都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我恰恰喜歡這種挑戰。”在阿根廷上大學之前,吳飛得就開始學習中文。2018年,和上海姑娘結緣的吳飛得來到上海生活。他發現,上海話表達上很有特點,決定深入田間地頭、巷陌人家研究。
“吳飛得的耳朵特別敏銳,很多細微發音差別我都聽不出來。”從小對金山文化和吳語方言有濃厚興趣的金山小夥封烜鑫說。“封老師對金山風土人情了解很深,他知道很多有趣、有代表性的金山方言表達,我們剛好互補。”吳飛得說,他開通視頻賬號介紹方言,得到了封烜鑫的幫助。得益于金山當地對歷史文化傳承的日益重視,吳飛得對金山方言的研究也得到了認可,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秦陽村村委會旁邊建成了鄉音館,展示了吳飛得等人的研究成果。
“過去,金山方言只停留在口頭上,吳飛得讓金山方言變成了文字,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方言的傳承。”金山區山塘鄉邦文史與民間文化研究會的劉勤芳說。
“方言不僅獨具韻味,與農耕文化密不可分,更承載著古老的傳統習俗,蘊含了豐富的智慧。我喜歡這些知識,它們都是金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金山文化的根。”吳飛得說,“未來,我想把一些上海話的著作翻譯成西班牙語,在保護和傳承方言的同時,讓更多外國人感受中國的方言文化。”
“幫助更多非洲青年深入了解中國”
在浙江金華鐵路文化公園廣場,坦桑尼亞籍留學生王曉樂一邊拍攝《曉樂學藝記》,一邊和當地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學習草編。很快,他便編好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蚱蜢。參加端午節的龍舟賽、在雷鋒文化館做志願者、到物流公司體驗分揀員工作……過去7年,王曉樂把在中國的發現和感悟制作成3000多條短視頻,配以斯瓦希里語解說,發布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累計收獲上億次瀏覽。
王曉樂從小生活在坦讚鐵路附近,自打記事起就聽大人們念叨“是中國幫助了我們”。在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就讀期間,王曉樂開始學習中文。2017年,王曉樂獲得“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坦桑尼亞賽區亞軍,得以前往中國交流。訪問中國的經歷不僅堅定了他來華深造的決心,也在他心中種下了用鏡頭記錄中國、講述中國故事的種子。2018年,王曉樂來到中國留學,入讀浙江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王曉樂喜歡騎著共享單車“讀城”,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10多個省份,手機相冊里裝滿了“中國模樣”——有繁華熱鬧的商業區、數字化的現代工廠,也有幹凈整潔的新農村、農旅融合的生態農場,還有書法、太極、婺劇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2023年,王曉樂參與影視劇《歡迎來到麥樂村》的拍攝,在劇組擔任斯瓦希里語老師和非洲文化顧問。“劇集講述的是中國援非醫療隊的故事,其中呈現了真實的非洲大陸、友好的非洲人民與地道的非洲文化,可以感受到中國對非洲的尊重,把非洲當作真正的朋友。”王曉樂說,“中國是真心希望非洲發展起來”,不僅幫助非洲建設公路、鐵路、學校和醫院等基礎設施,還將先進的農業技術、成熟的教育理念帶到非洲。
“我要創作更多短視頻作品,將真實、美麗的中國展示給更多非洲民眾。”王曉樂告訴記者,“我計劃回到坦桑尼亞做一名中文教師,幫助更多非洲青年深入了解中國,為推動非中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貢獻力量。”
“了解中國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各地旅行”
2016年,生于法國、長于加拿大的法國籍小夥福迪爾來到浙江杭州生活。掌握英、法、德、中四國語言的他,現在是浙江旅遊職業學院的一名外籍教師,還是一名擁有超過40萬粉絲的博主。中國悠久的歷史、豐富的非遺、秀麗的自然風光以及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都成為他的創作素材。
去年,福迪爾參加了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他觀察到,人工智能、增強現實(AR)等前沿科技加速與動漫產業深度融合,正成為中國數字文化發展的重要趨勢。他化身“詩仙”李白,與眾多角色扮演者開啟“對詩”模式,打卡“沉浸式次元變身直播間”“全息艙動漫分身照相館”“AR動捕遊戲”等,解鎖了虛實共舞、人機交互的新體驗。在福迪爾眼中,數字是杭州的城市基因,聰明的“城市大腦”讓生活充滿了幸福感和未來感。從無感支付、無感停車、無感充電,到24小時營業的自助式智慧藥房、智慧超市、智慧書屋……“只需要打開手機動動手指,再方便不過了!”福迪爾說。
“了解中國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各地旅行。”福迪爾說。今年的農歷三月初三,他在杭州建德的新葉古村,看見了令他驚嘆的中國鄉村圖景——白牆黛瓦的古建築,形成錯落有致的團塊式布局。村道上,數百名穿紅著綠的村民舉彩旗、敲銅鑼,吹吹打打行至廳堂。福迪爾第一次見證如此盛大的祭祖儀式,感慨道:“我被現場的氛圍震撼,倣佛看見了時間與空間的奇妙交織,他們在與自己的祖先對話。”抬閣、舞獅等非遺展演,也讓福迪爾感受到村民對其文化根脈的認同和自信。
捧一杯手作蓮子咖啡,細細品味婉轉悠揚的昆曲唱腔。福迪爾說,他在一次次走進中國的城市和鄉村中,“發現真實中國的立體、多元、美好”。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5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