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活水潤澤 文明賡續

河海大學校園里,佇立著著名水利專家、兩院院士嚴愷的銅像。(中國經濟網 鄧浩/攝)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潤華夏,澤被萬物。在中華農耕文明的起源發展中,“灌溉”這兩個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日,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正式公布,我國申報的雲南元陽哈尼梯田、江蘇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選。至此,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42項。其中,雲南元陽哈尼梯田、江蘇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以及兩年前入選的江蘇洪澤古灌區,它們的申報工作,全程由河海大學農業科學與工程學院陳菁教授團隊提供技術支撐。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負邦人期。”今年,河海大學迎來建校110周年。這所與水共生的高等學府,始終以“治水興邦”為初心,培養了一代代扎根江河的水利人才。在灌溉研究方面,河海大學自上世紀80年代起,持續深耕節水灌溉40余年。目前這項技術已在全國超十分之一的水稻種植區推廣應用,實現水稻全生育期節水40%以上、畝均增產14%以上的顯著效益。其中,僅在黑龍江省就推廣超3000萬畝,一年“節”出18座大型水庫。
一切發展,水是基礎性資源。作為文明古國,我國是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的國家。很多古代工程自建成之日起,就一直發揮灌溉作用,至今仍在滋養一方水土、造福當地人民。對灌溉工程遺產的挖掘、保護與科學利用,無疑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這些留存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產,多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能較好地處理工程建設與自然環境、社會需求之間的關係,所蘊含的傳統灌溉經驗和治水智慧,對現代水利建設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借鑒價值。
以江蘇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為例,從三國孫權“築塘開瀆”到清代左宗棠“係統治水”,再到今天,赤山湖見證著中國水利發展的生動演進。歷代先賢在此構建了“低鄉蓄水、高鄉壅水”的三維調蓄體係,並運用人工階梯運河技術解決了灌溉通航難題,充分體現了科學性和前瞻性。又以雲南元陽哈尼梯田為例,哈尼族先民歷經千年構建的森林、村寨、梯田、水係“四素同構”農業生態係統,既解決了高山耕作的灌溉難題,又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每一層梯田的走向、每一條溝渠的設計,都承載著哈尼族的歷法、節慶與生活哲學,是民族文化具象化的表達。
包括陳丹、代小平、李金剛等多位教授、副教授在內的陳菁教授團隊,依托農業水利、水利史、水文化、水生態、水環境等多學科背景,綜合試驗、遙感、田野調查、文獻考證等方法,數年如一日,克服重重現實困難,為多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申報提供了專業係統的技術支撐。他們用專業智慧解碼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展現出中國水利的青春力量。
110年前,愛國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京創辦中國第一所水利高等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80多年前,歐洲留學的青年嚴愷毅然回到全民族抗戰的祖國,在雲南從事灌溉工程建設;70多年前,他受命組建了新中國第一所水利高等學校——華東水利學院。這兩所學校正是河海大學的前身。從張謇到嚴愷,再到今天的河海人,跨越時空的愛國情懷凝結成“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大學校訓精神。
江河湖海生生不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長河中,青年們總是以不同的身份和使命,踐行著家國承諾。今天,站在祖國大地上,與時代同頻共振,就能書寫下屬于自己的青春華章。(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