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光明網評論員:出發吧,為了下一季的收獲

2025-10-01 12:10: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光明網評論員:又是一個碩果累累的秋天!

  南國海面上,科考船“夢想號”向著海洋深處慢溯;新疆喀納斯,秋風染醉的層林間遊人如梭;麗江花卉產業園,瘙紫嫣紅爭奇鬥艷;黑龍江建三江墾區,萬頃灼金稻浪翻卷……

  十月,把最豐富的表情、最飽和的色調、最華麗的和聲,毫無保留地獻給我們,獻給這個偉大的節日——我們共和國76歲華誕!

  這個節日里,故事很多很多:

  民以食為天。但以前的史冊里,寫滿了饑饉、荒年。剛剛過去的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捷報一個挨著一個——夏糧創下歷史第二高產紀錄、早稻畝產首次突破400公斤。

  這是大西南,地無三尺平,處處行路難。可現在,天塹變通途。這不,通車不久的貴州花江峽谷大橋,橋梁高度、主橋跨徑居山區橋梁跨徑世界第一。

  忘不了當年,西方侵略者在海岸線上架起幾尊大炮就逼著我們割地賠款。再瞧,九三閱兵,鐵甲滾滾,戰車隆隆,獵鷹翱翔,赫赫大國重器讓那些覬覦者心驚膽寒……

  這個節日里,歡樂連著歡樂:

  大眾參與、大眾共創、大眾傳播、大眾熱愛的“新大眾文藝”把普通人變成文藝作品的主角;熱愛就能上場、隨時都能鍛煉的“新大眾體育”,讓體育重回快樂的本質。

  為看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為看滿天星鬥說走就走,舞臺拓展了,賽場開闊了,旅途暢通了,一句話:咱的生活更好了。

  更好了意味著什麼?奮鬥增強了國力,拼搏帶來了突破,國富民強才有了萬民和樂!

  這個節日里,收獲連著收獲:

  扎陵湖畔那方石刻,出自何人之手?昆侖地望,究竟如何界定?廿六、卅七,到底誰更準確?發軔于光明日報的“昆侖石刻”學術爭鳴,讓我們再一次驚嘆華夏文明的瑰麗宏遠。這是全民文化素養提高的明證,這是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彰顯!

  而中國社科院剛剛公布的12項重要考古成果,哪一項不讓人欣羨?哪一項不令人思索?哪一項不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國泰民安,國富民強!這個節日里,讓我們在城市鄉村的變化中,在歷史演進的長河里,在身邊小事的折射中,更真切地感知社會進步的節律,更自豪地品味勞動收獲的快樂。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點,這種感覺就會更加真切、更加奪目。76年積累,76年奮鬥,山河巨變,家國共興。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其他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路,我們在眾多領域攀升到領跑的位置,但我們,仍需繼續努力,仍需奮力跋涉!

  因為我們明白,人到半山坡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前進道路上,還有叢叢荊棘,還有道道坎坷。且不說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復雜影響,也不說與某些自然災害的不期而遇……

  有困難,但我們不怕困難!

  “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種忙。”這個豐盈的節日,只是我們新的奮鬥的起點。我們收獲了沉甸甸的稻穗,那無垠的田野,又召喚著我們去耕耘,又期待著我們把冬小麥撒播。

  是啊,秋天就是這樣,它慷慨地把收獲的快樂全部獻給你,同時也毫不客氣地督促你:出發吧,為了下一季的收獲!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